中共加速鄉村振興補齊“兩個一百年”目標短板
新華社鄭州11月25日電(記者 雙瑞)天氣一天比一天涼了,位於大別山深處的河南新縣西河村仍在爲接待遊客忙碌。
這個曾有118戶貧困戶的重點貧困村,通過實施傳統村落保護,短短三年就脫貧了106戶,今年底將全部脫貧。
“老屋變民宿,村民變導遊,農產品變成了旅遊商品,老百姓不愁奔小康。”西河古村落景區管委會主任張一謀說。
他十分有信心,只要謀劃得當,農村可以很有活力,農業也可以很有前景。
中共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並對其作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這被視爲中共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作出的一項重大戰略部署。
事實上,農村問題一直是中共工作的重中之重,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從未動搖。每年初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許多都是以“三農”爲主題。幾年前,中國發起了脫貧攻堅戰,不讓任何一個人在小康路上掉隊。
張一謀所在的西河村,是個有800多年曆史的古村落。由於地處深山,經濟發展緩慢,極富特色的古民居建築也破落不堪。2014年,全村313戶1222口人中,建檔立卡貧困戶達118戶410人。
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西河村聘請了清華大學、中央美院等頂尖設計團隊,對古民居修繕改造、村落景觀佈局進行規劃。同時成立合作社,利用流轉的土地規模化發展現代農業,種植有機水稻、金銀花、葛根等,建立油茶觀光園。通過村級淘寶服務站,西河的有機山茶油已遠銷美國。
憑藉山環水抱、古木參天、建築古雅的山村風貌,以及古法榨油、紡線等保存完好的傳統技藝,西河村幾年來累計吸引遊客100餘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3000餘萬元,帶動1200名羣衆就業,人均增收約6000元。
像西河村一樣,中國許多貧困地區的面貌都有了明顯改善。十八大以來,已有6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穩定脫貧,年均減少1391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0.2%下降到4%以下。
與此同時,農民工返鄉創業浪潮洶涌。大批獲得了技術、經驗和資金積累的農民工告別都市,回到田園深耕桑梓,他們播撒新經濟的火種,創造新業態的“玩法”,一個個原本落後的村鎮崛起爲新經濟、新業態的創業高地,推動鄉土中國轉型升級。
“在外跑了十幾年,到頭來發現,咱祖祖輩輩種的一畝三分地就是寶貝。”在以稻米聞名的河南省原陽縣,45歲的返鄉農民工趙俊海把土地玩出了新花樣。
他先是流轉了八百畝土地種植水稻,主打綠色生態牌。市面上普通大米4元一斤,他的生態米可以賣到20元。隨後他嘗試立體種養,在稻田養螃蟹,每畝收入達16000元,高出普通水稻種植六七倍。
鎖定對食品安全和品質有更高要求的城市人,他推出“都市一畝三分地”項目,3299元可以租到三分地的一年使用權,每年都有數百名租戶加入。
“剛成立合作社的時候,只有30戶加入,後來爭着搶着入社。”趙俊海說,現在合作社共流轉1200畝土地,託管16000畝,佔全鎮耕地總面積的60%,帶動了周邊20個村莊2000多家農戶共同發展。
中國農業部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過去從農村流向城鎮的農民工返鄉創業人數累計超過450萬人,造就了一大批小微企業和農業新經營主體。
“他們積極改造傳統農業,發展多種經營、三產融合的農遊一體化等服務產業,成爲新業態的開拓者。”中央黨校研究室巡視員曾業鬆表示,農民工返鄉創業,對農業經營方式的優化、農業效益的提高起到明顯促進作用,也帶動了閒置資源的開發和凋敝鄉村的復興。
爲適應這一需求,幫助發展現代農業,中共提出一系列深化農村改革的舉措,其中包括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2013年,中共中央提出用5年時間基本完成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
作爲有代表性的“三農”大省,河南目前已完成確權到戶面積11055.14萬畝,頒發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1838.51萬戶,佔應確權農戶數的96.22%。
“過去農戶擔心找不到地界,往往不許小田拼大田,甚至在土裡埋各種標誌物,很不利於規模化經營。土地確權把這些問題解決了。”河南省潢川縣金塔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新生說。
6年前,這位農業發展“帶頭人”流轉800畝地用了半年時間。今年,他又流轉了700畝,只用了半個月。
中共制定的“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中,第一個目標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鄉村振興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後一公里”。當前,中共正通過各種方式加速補齊這一短板。
(原標題:中共加速鄉村振興補齊“兩個一百年”目標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