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人民時評)
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聚焦制度建設,健全法律體系,加強逐層落實,完善監管機制,重視平衡發展,豐富利用形式,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前不久,國家文物局、上海市政府簽署協議,啓動並推進國家社會文物管理綜合改革試點合作。未來3年內,上海將在社會文物管理政策、促進機制、開放路徑、服務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試”,爲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探索新路子。
文物承載着燦爛文明,傳承着歷史文化,是我們的寶貴遺產,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歷史文化遺產不僅生動述說着過去,也深刻影響着當下和未來;不僅屬於我們,也屬於子孫後代。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我們要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文化遺產承載着一個民族的文化基因,折射着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有助於增進文化認同、增強文化自信。從歷史層面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就是記錄和傳承文明發展史,以史鑑今;從社會發展層面看,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爲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提供基本素材,繼往開來,爲發揚優秀傳統文化和實現民族復興提供有力支撐;從經濟層面看,良好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在擴大對外交流、發展文化旅遊等方面發揮着促進作用。應該說,加大文物保護力度,推進文物合理適度利用,才能使文物保護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羣衆。
“十三五”期間,我國在歷史文化遺產的認知、保護與利用等方面進行了重要探索,成績亮眼。政策法規得到有效落實,保護工作逐漸科學化,行業管理逐漸精細化,挖掘和利用方面逐漸規模化,記錄與展示領域逐漸數字化,預防性保護與搶救性修復逐漸均衡化……這些來之不易的成績需要持續鞏固,健全管理制度、健全保護機制,進而在增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能力的基礎上,利用好歷史文化遺產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國是世界文物大國,又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歷史進程中,文物保護工作依然任重道遠。筆者在調研時發現,當前相關工作仍有一些值得改進的空間,比如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的政策舉措創新不足,缺乏有效監管機制;科學理念需進一步提升,應積極普及推廣先進理念和科學的保護措施;整體規劃與持續執行不到位,“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等現象理應得到糾正;安全責任意識和防範水平有待提升,專業的人才隊伍也有待加強培養,等等。保持清醒認識,從實際問題出發,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多措並舉,才能不斷取得新成績、實現新突破。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指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加強文物古籍保護、研究、利用,強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未來,聚焦制度建設,健全法律體系,加強逐層落實,完善監管機制,重視平衡發展,豐富利用形式,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以其爲載體講好中國故事,爲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應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