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災返工「動作卡」 這2醫院推「職務再設計」助勞工
▲雙和醫院職災勞工工作能力評估及強化中心職能治療師葉佩君。(圖/記者嚴雲岑攝)
一名50多歲外送員,在送餐途中遭遇車禍,全身上下多處骨折,經過6周復健,終於順利重返職場。職能治療師表示,勞工發生職災接受穩定復健,與工作所需能力有落差時,可轉介工作強化中心接受訓練,若仍有工作不流暢情形,僱主可代爲申請「職務再設計」,經專家訪視後,藉由輔具、機具等協助,提升工作效能。
臺北榮總臨牀毒物與職業醫學科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今(18)日舉辦「職場友善環境動起來」職業傷病防治研討會,主題聚焦於職災發生時之相關資源介紹,以及職災勞工返回職場所需之復工、職務再設計等主題,讓勞僱雙方妥善因應職災。
雙和醫院職災勞工工作能力評估及強化中心職能治療師葉佩君表示,職業災害可分爲職業傷害與職業疾病2大類,前者是在工作中受傷、上下班途中交通意外等,後者則有人因性、物理性、社會心理性、化學性與生物性危害,需經職醫科醫師鑑定方可認證。
臺北榮總職業傷病防治中心主持人吳明玲醫師則提到,職傷與職病的區別,可從急性與慢性區分,北榮一年約收治近300位職災病人,有2/3都是職傷,餘下的職病患者,又以肌肉骨骼、化學傷害與皮膚疾病居多,一旦工作能力評估發現與原本能力落差過大,就會轉介職能復健治療。
葉佩君表示,雙和醫院周圍有多家工廠,每年約收案20多人,另接獲5、60人諮詢。收案者中,又以機器切割、卷夾意外、交通事故居多,近9成患者經過工作強化訓練後,可順利回到職場,於下1成不成功者,可能就與勞資糾紛有關。
工作強化訓練與一般的醫療復健有何差別?葉佩君提到,醫療復健爲一週1至2天、每次30分鐘,主要着重在關節活動度、肌力、平衡感等,以恢復身體功能爲目標;工作強化訓練則會在一週內安排1至3天,每次2小時以上,着重工作模擬、負重能力、手部操作速度等訓練,每1至2周就會視情況進行調整,約6至8周可恢復成效。
▲職務再設計可建議僱主在職場上導入輔具,協助勞工作業。(圖/記者嚴雲岑攝)
「機器卷夾結截肢的患者,可能會有過度敏感與關節僵化問題。」葉佩君提到,工作強化訓練就會針對需求,加強握力與協調性,過去曾協助過小指與無名指遭截肢患者,不必配戴輔具就可重返職場,工作能力也不受影響。
目前北部提供工作強化訓練的醫院,分別有林口長庚、雙和醫院、榮總、汐止國泰與北醫等5家,若勞工仍遇到復工困難問題,僱主可申請專家訪視,進行「職務再設計」,而北部提供職務再設計的醫院,僅林口長庚及雙和醫院2家,但雙和醫院自今年起才正式收案,目前尚未接獲申請。
職務再設計與工作強化訓練相比,多了哪些項目?葉佩君表示,職務再設計可透過輔具幫助勞工,譬如提供擴視機、省力把手、可調式桌椅等,讓視力損傷或需坐輪椅勞工能更順利接上職場,若僱主或勞工有需要,可向縣市勞工局諮詢,由專家訪視後,依建議添購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