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駕升維,如何看產業新潮?數十位行業專家齊聚蘇州,爲智能汽車發展羣策羣力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鄧浩 上海報道

智駕端到端,車路雲一體,作爲當前產業裡最熱的兩大賽道,近段時間以來吸引了衆多目光。端到端自動駕駛是不是技術演化終局?下一步進化的關鍵又在哪裡?車路雲如何克服標準難題和商業化困境?

爲了探討這些問題,10月25日,由蘇州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委員會指導,21 世紀經濟報道、同濟汽車創業者聯盟、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智能交通分會主辦,21世紀經濟報道上海中心、南方財經(蘇州)研究中心承辦,蘇州工業園區智能網聯產業促進會協辦,浦發銀行蘇州分行作爲特別支持單位的“智駕升維 洞察新局” 產業論壇,在蘇州工業園區隆重舉辦。

蘇州工業園區汽車及零部件產業基礎雄厚,產業鏈齊備。在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園區基本形成了整車、零部件、配套汽車電子、智能網聯解決方案等領域的產業佈局,集聚了30餘個細分產業,有100餘家重點企業。

論壇伊始,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編委、首席產品官王芳豔在致辭中表示,21世紀經濟報道高度關注並支持汽車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一直以來都致力於通過論壇討論、課題研究、輿論宣傳等種種方式,深入參與到行業的建設中,爲中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比如不久前就針對智能線控底盤舉辦了行業沙龍活動(見自動駕駛最後一塊拼圖:智能線控底盤角力),探索EMB產品的技術演進、產業化及行業標準問題,此次也是作爲專注智能汽車產業系列論壇的又一行業盛會。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院長協理、中國汽車工程學會汽車智能交通分會委員冷搏表示,隨着“車路雲一體化”試點申報與首批城市名單公佈,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發展路徑開始成爲重要的解決方案,城市NOA技術正快速落地,越來越多的車企自研芯片、自建模型,加速算法與軟件迭代,爲端到端大模型上車做到全方位技術支持與研發準備。

浦發銀行蘇州分行副行長秦少傑,則從銀行作爲金融服務機構角度出發,表示浦發銀行始終牢牢把握科技進步的大方向,落實國家戰略,服務實體經濟,以扶持科技型企業爲己任。希望打造的科技金融產品體系可以與產業鏈深度合作交流,共同推動智能駕駛技術的創新和發展,建立智能駕駛創新生態體系。

自動駕駛的整車廠探索

在主旨演講環節,哪吒汽車首席架構師許昕回顧了哪吒汽車的發展歷程,表示在技術探索中,哪吒汽車採取的是差異化研發模式,即自研加合作。

“對於自動駕駛,高端的用戶體驗這部分,核心部分包括感知、定位建圖、規控、數據閉環、仿真能力都是全棧的。偏中低端的車型,包括海外的車型,可能會走供應商的模式,因爲海外的車型需要滿足歐盟或者當地國家的法規,芯片、軟件研發等成本比較高,採取一些中低端比較成熟的供應商的東西可能會快一點。”許昕表示。

許昕介紹,哪吒汽車的智能駕駛從不同的成本、算力分爲NETA Pilot 2.5、3.0、4.0,NETA Pilot 2.5更多是中低端車型,NETA Pilot 3.0往上是目前算力比較高的,之前有用過華爲的ADC平臺,現在進化到英偉達的Orin-X平臺。NETA Pilot 3.0和NETA Pilot 4.0都是全棧自研的,從操作系統到中間件,到數據閉環、基礎設施、核心算法、產品定義、集成測試、資質申請,全部都是哪吒汽車獨立完成。

對於現在行業火熱的端到端自動駕駛,許昕透露,“(哪吒汽車)目前在做的是二段式端到端,爲什麼做這個事情?一段式在工程上迭代比較困難一點,數據生成也比較困難,但是從工程來講,先不爭論二段式是不是終局,但是從工程上是非常友好的,可以馬上去探索它到底有什麼用。”

零一汽車智能駕駛合夥人王泮渠,則從新能源重卡的商用車賽道分享了對量產高階智駕的思考。“在智能駕駛有基於端到端的自動駕駛軟硬件的開發,我們最終的目標是實現全球領先的運輸機器人公司。”

當前的智駕行業分L2和L4兩大賽道,L2和輔助駕駛有關,L4與全無人駕駛匹配。在王泮渠看來,“從輔助駕駛看,目前毫無疑問在整個行業的頭部玩家帶動下已經實現量產。比如最新的統計看,全國實現L2的智能網聯乘用車銷量大概每年1000萬輛左右,智能化的滲透率達到了50%,後續不管全國還是全世界都會有持續的上升期。”

王泮渠表示,“與此相對應的全無人駕駛,L4以上的賽道目前屬於小規模商業化的狀態,比如說美國的Waymo運行車的數量600臺,國內蘿蔔快跑不到1000臺,這是乘用車領域。商用車領域易控智駕是在礦區的自動駕駛,車隊數量也是差不多的,和L2行業上千萬臺比起來有非常大的差距。”

王泮渠坦言,當前L4自動駕駛算法或者框架不太具備通用性以及跨越性。主要因爲目前所有主流L4公司的框架都是分模塊化的,而且每個模塊的優化目標不一致,導致整個會有系統“1+1<2”這樣的問題。此外,模塊越多集成帶來的工程難度、研發成本也非常大,加之泛化性帶來邊際成本,最終導致大規模產品落地的困難。

王泮渠表示,“我們認爲基於端到端以及大語言模型思路,可能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道路。”在他看來,端到端有很多種技術路線,主要解決的是框架、成本問題,而大語言模型則主要解決最關鍵的泛化性問題。

在王泮渠看來,對於自動駕駛這個長尾場景的行業來說,如果利用大語言模型的常識,有可能解決現在見到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的Corner Case,再加上數據驅動,能爲自動駕駛真的解決最後1%的Corner Case,或者能爲整個自動駕駛的算法達到很高的性能,提供很好的基礎。

端到端革命會帶來什麼?

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對於終端消費者體驗而言,可能會有一個躍階式的提升。

許昕認爲,在用戶實際用車過程中經常會有高交互強博弈的場景,目前如果要用規則的方法解決的話,情況、場景無法窮舉,歸納到算法上則是長尾場景和Corner Case問題。“端到端,尤其是加上VLM,有一個常識推理的內容,大家會認爲能夠比較好地解決這些場景,對用戶來講,直觀體現就是接管率更少、急剎數更少、能開的場景更多,可能車在高交通流的情況下表現得更像人了。”

而對於商用車駕駛員來說,王泮渠認爲“從整體的運營效率或者從安全性來說,因爲商用車一般體積比較大,或者拉的貨比較重,大家天生比較‘懼怕’,因爲在路上跑的是運輸大宗商品或危險品的車輛。我們認爲端到端比如說通用大模型,或者是智駕方案也好,能顯著地提升運輸安全和效率,不會出現大車亂竄、急剎等,非常危險的場景,因爲我們在訓練的時候會選擇比較好的數據訓練它。”

中信科智聯汽車事業部技術副總裁吳體龍則認爲,乘用車端到端算法技術路線一定是在城市NOA、NOP功能裡做支撐的。“對於產品和用戶體驗,我認爲端到端的軟硬件的研發成本是要直達用戶的。端到端本身不論是對於對接客戶的主機廠,還是對於更多的產業從業人員來說,主要是把技術研發的產品定義、規格需求、研發過程中的數據閉環、基礎設施建設,這一整個流程裡能實現邊際成本的工作做好,由此用戶對於成本的體驗纔能有更好的提升。”

而在端到端自動駕駛系統實際落地時還要面對算力和成本的挑戰,這也成爲業內玩家熱烈討論的議題。

王泮渠認爲,“自動駕駛端到端或者大語言模型的思路,不是一個基座模型或者大家說仿真,更多是一個專家模型,所以從算力需求上不會像訓練基座模型這樣消耗那麼高的算力。乘用車本身的場景會更加複雜,我認爲千卡到萬卡的算力是必需的。對於商用車來說相對簡單一些,千卡級別是比較合理的估計。”

許昕則表示,“端到端要不要把VLM大模型加進來是很大的變量。另外從工程實踐落地來講,如果把大模型集成進端到端方案,是不是每個團隊都要訓練一個大模型,這也有很大的疑問。而且,目前在開源社區裡也會有非常好的基座模型,是不是通過基座的模型做蒸餾或者微調,這樣算力使用卡的數量實際上可以降低很多。”

吳體龍認爲,“相對早期模塊化的算法方案,感知和規控本身比較大的變化還是規控側,這更多是基於Transformer架構計算去演進的,這種架構對於算力本身的需求沒有帶來特別大的變化,但是對於計算的特點發生了變化,早期是CPU部署會更好,現在更多是基於AI算力做,因此對AI算力的要求會更大一點。對於Transformer和AI BEV特徵抽取的結構來說,在計算範式上或者算子的計算特點上,兩者並不一樣,對於AI算力來說要求更高一點,但是不代表對於算力要求更大。”

此外,對於端到端自動駕駛的傳感器使用問題,不少與會專家表示這更多是一個成本問題。因爲實際上,傳感器總是有性能邊界的,比如說遇到雨雪霧、進入隧道以後突然的反光,純視覺可能不太好處理,激光雷達則可能有遇到電磁波、毫米波的屏蔽。因此傳感器最終的部署可能取決於性能、成本、商業策略等多種因素的綜合考慮。

博世高階智駕基礎設施研發總監黃羅毅就舉例,“前段時間有同事去買車,4S店的銷售跟他講你看這車一看就是好車,因爲有激光雷達,結果他買了。買回來跟我們炫耀說我這個車一定是好車,爲什麼,因爲激光雷達貴。”

車路雲一體如何煥新機?

隨着“車路雲一體化”的申報與首批城市名單公佈,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發展路徑開始成爲各地共識,也成爲下一階段推動智能網聯汽車規模化產業化應用的關鍵。

蘇州網聯建設運營部副總經理袁飛表示,公司在車路雲一體化領域,主要是承擔了蘇州市工業園區智能網聯的建設和運營工作,“對於車路雲一體化,接下來要做深化,主要是更多以車端的需求爲牽引,滿足車的需要,而不單純是路、雲、車分離開去建設,同時不止針對汽車或駕駛,而是向着交通和整個智慧城市去昇華。”

四維圖新華東總經理霍敬宇表示,“我們理解車路雲是希望把單車智能和雲端智能結合在一起,可以去更好地解決單車智能可能沒有辦法滿足複雜危險場景的痛點,比如說道路上的複雜路口、大型彎道、上下匝道,會通過地圖數據和雲端的算法進行溝通。還有面對行人的鬼探頭、極端天氣的情況,如何去解決這些危險因素。另外,單車智能整體硬件成本降低的情況下,能夠結合路端的設備和算力,來提升智能駕駛的等級,比如說可以從L3到L4。從公司角度來說,面向車路雲一體化,我們打造了‘1+2+4+N’的整體方案來全方位滿足這一需求。”

銀基科技副總裁項鍊認爲,“車路雲是智慧交通的迭代升級,讓我們的生活和出行可以變得更有效、更安全。在過程中對於駕駛員或者乘客有一個更好的個性化服務。在這裡面銀基科技立志於做數字鑰匙,在車路雲協同的時候,我們公司考慮如何先解決人與車的連接,再解決車與車的連接、車與路的連接,再把這些和雲端的連接共同串聯起來,打通很多的場景。”

星雲互聯首席產品官王吟鬆表示,“公司主要的業務領域是C-V2X相關軟件、硬件產品,主要是實現車車之間和車路之間的直聯通信。車路雲一體化一定是三塊作爲融合的協作系統,從技術點講,這一次提出的車路雲一體化,區別傳統的智能交通系統,還是在基於V2X來提供實時可靠的車路、車車之間直連能力,它會成爲這一輪區別傳統系統的顯著特徵,也是我們公司在做的業務。”

華設設計集團智慧產業事業部總經理劉建樓介紹,藉助於長期對基礎設施的理解,華設集團結合車路雲的概念要做的事情是通過縱向改善交通,讓通行效率有更大的提升。“以南京爲例,每天在路上跑的機動車大概有360萬輛,目前對於所有的網約車,從2013年開始,有綜合的管理平臺在相關部門長期進行協調和管理,做了不少工作,其實也是爲車路雲做了一些前期的鋪墊。”

浦發銀行總行科技金融部朱瀛從金融機構視角認爲,對於整個產業的發展,除了支持和呼籲外,作爲金融機構來說還要關心盈利模式。“很多專家談到,我們很多的技術研發核心的作用是提高整個路網運行的效率、通行的效率包括便捷性,但是這個便捷性,站在金融機構的角度,最後一定還是要有成本的降低,否則經濟效應出不來,從現金流的角度來說是運轉不下去的。所以我們未來對產業的支持還是要有一個相對比較清晰的盈利模式,後續的投入纔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