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博文》芬蘭模式 兩岸關係的新思考

2020年1月24日,芬蘭華人華僑在赫爾辛基歡慶新春。(新華社

芬蘭在二次世界大戰後,何以不被前蘇聯併吞或成爲其附庸國,從最近臺灣出版的新書《動盪》或許可以找到答案,就是戰後芬蘭兩位總統朱赫巴錫基維(Juho Paasikivi)、烏何.凱特寧(Urho Kekkonen)推動一項外交政策 這項政策讓前蘇聯感到安心,同時信任芬蘭,也就是凱特寧總統在其自傳所述「芬蘭外交政策的基本任務,是讓芬蘭的存在與支配芬蘭地緣政治者的利益一致

芬蘭政府一直秉持這兩位總統的路線時時掛記前蘇聯的態度,經常與前蘇聯官員對話證明芬蘭能信守承諾與履行協議來贏得前蘇聯信任,當然這過程中就犧牲一些經濟上的獨立與言論自由,對於其犧牲一些經濟上的獨立與言論自由,西歐美國觀察家將這種情勢簡化爲「芬蘭化」(Filandization),認爲芬蘭的政策卑怯懦弱,但芬蘭政府與人民並不認同此種論述,正是這條路線的堅持,其具體成果就是前蘇聯(現今俄羅斯)沒有再入侵芬蘭。

芬蘭的陸境與俄羅斯是連結在一起,俄軍是可長驅直入,前蘇聯與芬蘭先後發生兩次大戰役原本寄望西歐國家與美國協防,但都沒有到位,讓芬蘭孤軍奮戰,第1次是成功擊退俄軍,但芬蘭死傷慘重,第2次俄軍就成功進入芬蘭境內,但俄軍避免如同第1次的傷亡也迅速撤軍,這也就是二戰後蘇聯向芬蘭要求大量賠償金主因,兩次大戰役芬蘭犧牲大約10萬人,另有9萬4千人成殘障,3萬婦女寡婦,5萬5千兒童孤兒,61萬5千人流離失所,這也就是芬蘭兩位總統巴錫基維、凱特寧要推動避戰外交政策主因。

儘管芬蘭是二次大戰戰國,要對蘇聯付出大量賠償金,但芬蘭全國上下在巴錫基維、凱特寧兩位總統領導致力教育建設,成功提高芬蘭人民素質,爲工業化與創新經濟建立基礎,同時也重視國家研發能力提升,讓芬蘭成功成爲西方國家技術進入蘇聯的窗口,芬蘭也把握與西方國家友好情況,將西方國家民生物資成功引入前蘇聯,讓芬蘭經濟能成功發展,也順利償返大量賠償金,芬蘭2018年人均國民總收入爲4萬7820美元,芬蘭如此成功處理好強權關係並發展其經濟,估且稱爲芬蘭模式

讀完《動盪》一書中芬蘭與蘇聯之戰這一章,個人的感受是如果中華民國兩岸政策的基本任務,是讓中華民國的存在與支配臺灣地緣政治者的利益一致,臺灣就能避開軍事對抗與威脅,因此個人認爲「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最能符合此項訴求,尊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就是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兩岸就能攜手協商未來一中發展。

再回頭閱讀芬蘭智庫sitra 2003年出版〈Why they , Why not we〉報告,分析俄羅斯與芬蘭競爭力,表明芬蘭經濟發展是重視俄羅斯這個強權國家,希望藉由俄羅斯的天然資源、龐大人口科技來持續強化芬蘭競爭力,芬蘭在強權國家邊緣,但會藉他國之長處,來發展自己,不正是臺灣好好借鏡標竿學習對象

作者爲國立屏東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