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智庫》新冠疫情啓示兩岸關係(鄭劍)

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令兩岸關係雪上加霜,給人以嚴寒、嚴冬、極寒之感。(示意圖/Shutterstock)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本應是緩和兩岸政治關係的難得機遇,增進兩岸民衆情感的機會之窗,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有利抓手。但遺憾的是,到目前爲止,其情形令人惋惜、痛惜,究竟原因何在?如果任目前的兩岸關係線性墜落下去,將對臺海局勢發展和臺灣問題的最終解決產生什麼樣的長遠影響?我們應該從中得到什麼啓示?還有機會挽救嗎?這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和反思的重大問題。

一、爲政治考量臺當局藉疫情加劇挑動兩岸對立

衆所周知,在以往兩岸關係史上,兩岸雙方的重大自然災害或人道危機,往往發揮着緩和、改善和推進兩岸關係的正面作用。比如,天安門政治風波不久後的1991年5、6月間,大陸發生華東水災,臺灣當局捐了300萬美元,到當年9月底,臺灣社會捐款即高達7億7千萬元臺幣,慈濟基金會由此在大陸家喻戶曉;1999年7月9日,李登輝拋出「兩國論」,9月21日臺灣發生大地震,大陸對臺捐款超過10億元人民幣,得到臺灣社會普遍讚譽,那個時候沒有人說這是「統戰」;主張「臺獨」、推動「臺獨」的民進黨即將下臺的2008年5月12日,四川發生大地震,臺灣各界捐款超過10億人民幣,感人的情形至今歷歷在目;2009年臺灣發生「8·8」水災,大陸各界捐款相當33.77多億元臺幣;2010年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臺灣同胞當年即捐款4500萬元人民幣,可謂雪中送炭。總的看,以往這類突發事件發生時,兩岸關係若處於困難時期,雙方相互幫助、同舟共濟,會極大激發出中華民族情感,濃厚了感情連接,淡化了政治對立,有效緩和了兩岸關係;兩岸關係若處於發展時期,雙方的感同身受、出手相挺,有效起到了添磚加瓦、升溫加速作用,增進了互信,加深了認識,有力強化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基礎。

但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完全相反。兩岸關係不僅沒有因之而回暖,反而雪上加霜,給人以嚴寒、嚴冬、極寒之感,兩岸竟然因之而累積憤怒、累積民粹、累積提前攤牌的能量。大陸武統的呼聲爲什麼升高?大陸人民爲什麼要求實行更加強硬、直接、線性的對臺政策?這其中,民進黨當局要負主責,「臺獨」和「去中國化」教育要負重責,美國的挑撥離間要負大責,這其中,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和「臺獨」分裂勢力的膽大妄爲,是要害所在。

疫情期間,民進黨蔡英文當局頑固「以疫謀獨」,推行「政治防疫」政策。一方面,他們懼怕被其挑撥已久的兩岸對立因疫情的傳統效應而峰迴路轉,懼怕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島內政治勢力趁勢反擊;另一方面,亦出於積極配合美國「以疫反華」「以疫制華」戰略、藉機向美國遞「投名狀」的需要,無端攻擊中國大陸是新冠肺炎疫情源頭、污衊大陸對外對臺援助抗疫爲「疫苗外交」和「對臺統戰」、抹黑大陸研發疫苗「質量低劣」趕不上臺灣自制「高端疫苗」、潑污大陸妨礙臺灣抗疫「國際通道」、不惜強行施打日本的嗟來疫苗以堅拒大陸疫苗。民進黨蔡英文當局還倒打一耙,自相矛盾地把疫情期間大陸針對民進黨蔡英文當局的分裂行徑所進行的反制行動,說成是不顧疫情中臺灣民衆感受的「霸道」作爲。既然臺灣疫情嚴重、民衆水深火熱,爲什麼還要自詡「抗疫模範生」,拒絕、抹黑大陸抗疫援助!凡此種種,民進黨人的行徑已經實實在在達到了罄竹難書的程度。實質上,一場新冠疫情已經被民進黨操作成了「臺獨」愚民洗腦運動,加之長期「臺獨」和「去中國化」教育,越來越多的民衆被持續誤導,以致對大陸政府和人民的好感急速下降,敵意和仇視急速上升;對美日等外部勢力「親愛有加」,「愛意」和「親近」同步放大。難道民進黨人非要讓臺灣民衆認爲兩岸必然兵戎相見甚至樂意爲「臺獨」而戰才能罷休!

7月4日,邱義仁在與陳水扁的對談中,突然大講「臺獨」不可行,美國不支持。美國政府藉力使力,給受到其錯誤信號誤導的民進黨當局潑冷水。7月6日,白宮印太事務協調官坎貝爾、國防部發言人柯比接連表態稱,美國政府歷來不支持「臺灣獨立」,拜登政府也堅持這個立場。一系列事實無疑表明,民進黨人和蔡英文對「臺獨」不可行的實際情況,早就是心知肚明的。但是,這些民進黨人爲什麼不給臺灣同胞講實情?爲什麼還要鼓動臺灣同胞支持「臺灣獨立」?他們作爲「政治工作者」的職業道德哪裡去了?這是政客、詐騙行徑!直到今天,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仍頑固使用招致14億中國人憤怒的所謂「XX肺炎」這樣的話語。這樣的做派簡直如同「潑皮牛二」一般,與地痞流氓無異了。對於牛二之流,只有手起刀落才能讓其罷休。民進黨和「臺獨」分裂勢力這些行徑映射到大陸方面,只會激起更強有力的迴應。

令人憂心的是,臺海形勢如此發展下去,未來相當長一段時期,戰略與安全思維將日益凸顯,成爲影響兩岸雙方決策的更重要因素。一方面,民進黨當局竭力向美國對華競爭戰略體系靠攏,對美政策高於兩岸政策,美國展開對華戰略競爭,「以臺製華」常態化,加大從戰略和安全角度而非接觸與合作角度思考處理對華關係的力度,調動臺灣問題因素隨動,臺海戰略與戰略問題必然因之凸顯;另方面,中國大陸不可能單方面和平發展,必然在戰略與安全方面予以比以往更多關注,包括用更有力的手段遏制「臺獨」,必要時堅決果斷處理臺灣問題。大小兩岸三方互動,加之其他外部因素隨動,和平與發展大局、以和平發展爲中心的思維模式,必然受到衝擊。這將是兩岸關係的大不幸,需要儘快地予以扭轉。在這方面,海峽兩岸的學者責無旁貸。如何讓兩岸關係迴歸務實、迴歸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讓這代人的思考仍然能夠不失理性務實,是個大問題。對臺灣方面而言,關鍵是要認識到,對美國對華戰略競爭要有客觀理性的認識,見獵心喜、甘當棋子,試圖借船出海、「倚美謀獨」,必然頭破血流、自取滅亡。

二、民進黨當局應當認識到推動兩岸反目成仇的危險

大陸方面何嘗不曾把新冠肺炎疫情作爲改善兩岸關係的切入點來處理?在此期間,大陸方面圍繞這個目標推出了一系列舉措,比如提供防疫物資、疫情初期協助臺胞返鄉、靈活處理疫苗問題、無償開放臺胞施打疫苗、溝通臺灣地區與世衛組織聯繫等等。假如民進黨真正以臺灣同胞生命健康爲念、願意如蔡英文所表態的那樣改善兩岸關係,疫情期間兩岸實現同頻共振本來沒有任何障礙,共產黨與民進黨之間甚至有可能探索創新出一種新的互動模式,爲疫情後時代開出兩岸關係新路。至少,假如兩岸雙方都本着誠意善意和維護民衆福祉處理相關問題,勢必加深彼此瞭解,特別是對彼此底牌的瞭解;累積一些感情,特別是患難之情;增添一些信任,特別是對關鍵時刻彼此意圖的信任。但遺憾的是,民進黨蔡英文當局另有所謀、別有用心,逆市操作、居心叵測。

民進黨蔡英文當局新冠肺炎疫情的政治和戰略操作,調動了臺灣島內「去中國化」教育的累積效應,放大了兩岸關係70餘年包括1987年開放交流以來所累積的負能量遺產而非正能量因素,利用了美國對華政策調整對兩岸關係的破壞效應,傷及了兩岸關係大框架,這種傷害既是嚴重的,也是長遠的。在民進黨「大內宣」的誤導下、島內被毒化的政治氣氛中,臺灣民衆今後相當長一段時期,也很難知道新冠肺炎兩岸關係的全部真相,海峽兩岸「新冠肺炎一代」的歷史記憶將留存下來,成爲影響兩岸關係新的病竈。

在這種氛圍中,大陸方面的社會輿論難免被迫對如何應對、處理和解決臺灣問題作出新的思考和判斷。包括,兩岸關係和平統一的基本面是否還存在?臺灣民心是否還可以爭取?發展兩岸關係的正面舉措是否還有必要、要否調整、收縮直至取消、重點投向和方式是否需要大變?解決臺灣問題的階段步驟是否應該重新考慮?統一以後臺灣的治理問題是否需要納入新的考慮因素?現在,大陸社會輿論中有一種強勁的聲音,就是兩岸統一已經不是可以放一放、緩一緩的問題了,而是形勢比人強、統一倒逼機制起作用的問題了,越來越多的人「大有三十年太久,只爭朝夕」之感。在越來越多的人的認知裡面,臺灣問題已經成爲中華民族復興的一個實際起作用的巨大障礙和不能不搬開的絆腳石,不能任其被外部勢力利用。換言之,儘快搬開這塊絆腳石,將逐漸成爲大陸社會共識、各方面一致主張。也就是說,民進黨「挾美謀獨」「以疫謀獨」的每一個實際舉措,臺灣社會輿論對大陸的每一次規模化謾罵攻擊,都會成爲大陸各行各業、各方面民意向強硬、加速武統臺灣方向聚攏的驅動因素或塑造事件。惡劣的政治容易沖淡美好的記憶,代之以新的仇視,推動兩岸反目成仇。當兩岸真正反目成仇的時候,當大衆的情緒被強烈挑動起來的時候,政黨和政治人物能夠主導的空間就被大大壓縮了。任何政治體制概莫能外。

如此重大的疫情百年難得一遇,新冠肺炎疫情的相關歷史記憶會很深很久。民進黨的所作所爲,是在兩岸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寫入仇恨,對這樣的政治勢力和政治人物,必須予以嚴懲。民進黨當局應該真正的認識到危險性,跟着美國走是沒有前途的,是要受到歷史性懲罰的。

三、兩岸關係的啓示與三個具體建議

無情的疫情給海峽兩岸以難得機遇,有心的操作把機遇變成落井下石之窗。但是,兩岸畢竟同屬中華民族,畢竟有着血濃於水的民族情感,畢竟亦有互相幫扶的歷史故事和現實需求。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海峽兩岸之間也有感同身受、互幫互助的故事。2021年4月7日,一名臺灣青年的冷凍骨髓,在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明基醫院輸入一名江蘇常州青年的體內,開創了臺灣慈濟骨髓庫冷凍造血幹細胞捐獻大陸的先例。臺灣那名男青年一定是知道並樂見他的骨髓的最終去向。在大陸疫情暴發初期最困難的時刻,臺灣中華婦聯總會第一時間向大陸捐贈防護衣、口罩、護目鏡等防疫物資,上書「中華婦聯總會(臺北)向醫護人員敬贈」 ……如果疫情期間海峽兩岸發生的都是這樣的故事,兩岸關係何愁不春暖花開。兩岸人民的相互幫助、臺灣「沉默羣體」的真實情感、防疫邏輯突破臺灣當局封鎖恫嚇的艱難前行,與民進黨和「臺獨」分裂勢力的倒行逆施形成鮮明對比,給我們以啓示。

1、海峽兩岸是貨真價實的命運共同體,和平合作纔是共存共贏之道。兩岸命運共同體是歷史、文化、血緣、地緣以及經濟、政治、安全等因素凝結而成的,既是一種現實結構、客觀需要,也是一種道義準則、道德標準。越是面臨特殊困難時刻,需要相互扶助的環境中,越是顯示其存在感和可貴性。「臺獨」擺脫不了這個框架,尊重和維護這個框架,纔是兩岸人民福祉所在。依託兩岸命運共同體,能抵禦未來面臨的任何自然和人爲風險,臺灣地區完全有條件利用兩岸同屬一國的現實、未來「一國兩制」的特殊優越性,謀求利益最大化。反向操作不但不道德,也得不償失,對中華民族、兩岸人民利益損害極大,始作俑者是民族罪人。

2、「政治掛帥」可惡至極,要徹底摒棄「臺獨」思維。只有把兩岸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能確保兩岸關係長治久安。也唯有如此,才能迎來兩岸關係春暖花開。當前,臺灣人民最大的福祉是疫苗、治病,生命高於一切。在這些民生訴求面前,政治操作、抹黑攻擊、「臺獨」分裂、一黨一己之私是會被審判的。民進黨不可能永遠執政。如果民進黨真的長期執政了,那不正是證明輿論所指出的臺灣政治體制正向着民進黨所標榜的民主進步開倒車的說法坐實了,不正是證明民進黨搞獨裁統治是真命題嗎!

3、兩岸人民情感猶在,不是猖獗的「臺獨」可以撲滅的。這些剩餘、沉潛、被壓抑的情感之火,歷經如此考驗依然頑強不滅,更值得兩岸人民珍惜,更值得統一後的中國大書特書。無論臺灣問題最終如何解決,未來的臺灣必定有長期反對「臺獨」、支持統一、與民進黨和「臺獨」分裂勢力作鬥爭的臺灣同胞應有位置。大陸人民不會忘記四川大地震、華東水災中臺灣同胞的援助之手,大陸通過各種可行方式協助臺灣同胞抗擊疫情的壯舉也得到臺灣不少人的讚歎。臺灣還是有另一部分民衆和政治人物,希望兩岸相互幫助,對民進黨倒行逆施深惡痛絕。這一點,大陸方面也是清清楚楚的。

4、臺灣的在野勢力、民間「沉默的羣體」要進一步負起責任來,更鮮明表達自己的立場。如果「沉默的羣體」一直沉默下去,臺灣內部的民粹和極端傾向會進一步加劇,外界的觀感就會以爲臺灣人都是一個想法,兩岸漸行漸遠的對立情緒會進一步加深,臺灣當局推進「臺獨」的步伐會不斷加快,兩岸提前攤牌的可能性就會增大。相信這樣的趨勢未必符合多數臺灣民衆的真實想法,更有違臺灣民衆的實際利益。臺灣的有關勢力要登高望遠,胸懷全局。特別打破一種迷思,即以爲目前的態勢已經不可逆轉,只有順着民進黨的大方向走下去,才能爭取選民。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臺灣島內也有類似一種認識,就是隨着冷戰結束、中國大陸天安門風波,美國對華政策出現顛覆性變化。臺灣應當抓住機遇,搭上美國政策調整的列車,實現實質「臺獨」。李登輝遂逐步推動分裂路線,一直髮展到訪問美國,直接挑戰兩岸關係和中美關係底線。中國大陸實施有力反擊,包括進行大規模軍事部署調整和聯合演習、導彈射擊,最終催生了美國「三不政策」(不支持「臺灣獨立」,不支持「一中一臺」「兩個中國」,不支持臺灣加入必須由主權國家才能參加的國際組織)。時下中美關係固然緊張,但緊張的背後是妥協和分寸的拿捏,大國競爭往往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臨深淵。臺灣作爲一個棋子,不要指望美國的支持會堅如磐石。7月6日坎貝爾、柯比不支持「臺獨」的放話,不啻給民進黨蔡英文當局一記悶棍。這樣的事情以後還會發生。

5、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結構框架業已受到重創,及時止損回調仍是兩岸雙贏之道。民進黨蔡英文執政以來,政治上推出「中華民國臺灣」新的定位和核心話語、經濟上推動「脫陸入美」、教育上完成分裂建構、社會上激發「反中」民粹、國際上聯美謀求「實獨」,長此以往、日積月累,假如臺灣當局不及時回調,今後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體系將面臨解構風險,代之以冷戰、熱戰結構。態勢發展到一定程度,大陸將被迫放棄和平統一政策,轉而全力武力統一、加快統一,長痛不如短痛。沒有人希望兩岸關係走到這一步,如果不想走到這一步就要從今天做起。穩定兩岸關係,維護和平發展大局,根本的一條是改變思路,把握兩岸在可預計的將來必然統一的大勢走向,思考問題處理問題。本着發展兩岸關係的目的,抓住新冠肺炎的難得機遇,利用美國發起對華戰略競爭的反向操作,穩定臺海局勢,調動美國日本,謀求兩岸共同利益最大化。要從有效彌合兩岸人民的情感做起,從恢復發展兩岸全方位交流做起,從持續建構兩岸互補的國際競爭經濟合作體系做起,進而破解兩岸政治難題,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制度機制,推進兩岸關係融合發展。

最後,就如何挽救這個疫情下兩岸關係危局提三個具體建議:一個是臺灣當局改變思路,以抗疫爲重,真正愛臺灣人民,不是誤導臺灣民衆跟着走;二是臺灣當局與美日保持一定距離,轉而謀求兩岸關係、臺海和平穩定的長久之道;三是兩岸就醫療合作問題進行技術層面對話,形成導向,不摻雜任何政治要素。(作者爲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全國臺灣研究會理事)

(本文授權中時新聞網刊登,原刊於中評社刊發、中評智庫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