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推動京津冀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原標題:着力推動京津冀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

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着力點,必須繼續做好創新這篇大文章,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概括地說,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徵,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它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及其優化組合的躍升爲基本內涵,以全要素生產率大幅提升爲核心標誌,特點是創新,關鍵在質優,本質是先進生產力。

全要素生產率是要素投入轉化爲產出的總體效率,決定着經濟內涵型發展程度和潛在增長率高低,本質是技術、人才等要素質量和資源配置效率。就三大城市羣而言,2012-2021年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羣平均每年增長依次爲1.35%、1.80%和2.54%。表明作爲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新質生產力加快形成。同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羣相比,京津冀城市羣全要素生產率提升速度相對較慢。這也說明京津冀新質生產力提升空間較大。

京津冀整體定位之一是以首都爲核心的世界級城市羣,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承擔着“先行區、示範區”的重要角色。去年12月,國務院印發《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的通知,提出到2025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濃度比2020年下降10%。三個重點區域中,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濃度分別下降20%、15%,長三角地區PM2.5濃度總體達標,北京市控制在32微克/立方米以內。這表明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京津冀面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兩大重任。綠色發展是高質量發展的底色,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因此,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成爲京津冀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選擇。

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佈局產業鏈,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要圍繞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佈局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生物醫藥、氫能、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鏈,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作爲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京津冀擁有數量衆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紮實、實力雄厚,應強化協同創新和產業協作,在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中發揮示範帶動作用,加快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國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加強應用基礎研究和前沿研究,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2022年北京輸出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爲356.9億元,僅佔全部流向外省市的7.8%,也就是說,北京的對外技術交易額有90%以上流向津冀以外地區,主要原因在於北京的創新結構與津冀的產業結構匹配度不高,創新鏈和產業鏈缺乏有效銜接,導致北京的創新成果大部分在津冀地區以外轉化,影響了北京對津冀的輻射引領。要實施製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行動,加強質量支撐和標準引領,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

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製造業集羣的發展水平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地區產業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製造業集羣化是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是製造業向中高端邁進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的內在要求。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45個先進製造業集羣中,長三角佔18個,珠三角佔7個,而京津冀只佔2個。要深入實施京津冀先進製造業集羣發展專項行動,建立集羣跨區域協同培育機制,把集成電路、網絡安全、生物醫藥、電力裝備、安全應急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爲重中之重,着力打造京津冀世界級先進製造業集羣。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羣。支持京津冀協同打造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和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培育和發展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羣。引導大企業向區域內中小企業開放創新資源要素,在技術研發、標準制定、專利佈局等方面加強創新合作,構建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生態。

超前佈局未來產業,優化產業支撐體系。1月29日,工信部等七部門聯合發佈《關於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提出到2025年,未來產業技術創新、產業培育、安全治理等全面發展,部分領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產業規模穩步提升。到2027年,未來產業綜合實力顯著提升,部分領域實現全球引領。關鍵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一批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得到普遍應用,重點產業實現規模化發展,培育一批生態主導型領軍企業,構建未來產業和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協同聯動的發展格局,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成爲世界未來產業重要策源地。這爲京津冀未來產業發展指明瞭方向。從全面佈局未來產業、加快技術創新和產業化、打造標誌性產品、壯大產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優化產業支撐體系六個方面規劃重點任務。在全面佈局未來產業方面,要加強前瞻謀劃部署,把握全球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趨勢,重點推進未來製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六大方向產業發展。在優化產業支撐體系方面,要強化新型基礎設施,深入推進5G、算力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車聯網、千兆光網等建設,前瞻佈局6G、衛星互聯網、手機直連衛星等關鍵技術研究,構建高速泛在、集成互聯、智能綠色、安全高效的新型數字基礎設施。引導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服務未來產業,深化設施、設備和數據共享,加速前沿技術轉化應用。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向交通、能源、水利等傳統基礎設施融合賦能,發展公路數字經濟,加快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

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在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中,2012-2021年北京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提升2.9%,上海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提升2.5%,廣州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提升1.6%,深圳的全要素生產率年均提升4.6%。這表明,深圳的新質生產力形成較快。2022年,深圳的研發投入爲1880.49億元,比北京的研發投入2843.30億元少近千億元,比上海的研發投入1981.60億元少百餘億元,比廣州的988.36億元多近九百億元,而來自企業的比例,北京超過四成,上海超過六成,廣州也超過六成,而深圳超過九成,僅華爲一家的研發投入就高達1615億元,比天津(568.7億元)、河北(848.9億元)兩省市之和(1417.6億元)還多近200億元。在深圳,企業科技創新的主體地位更爲突出,涌現出像華爲、大疆、比亞迪這樣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京津冀需加強科技創新特別是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使原創性、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競相涌現,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新動能。要進一步推進京津冀體制機制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下大氣力優化營商環境,積極同國內外其他地區溝通對接,打造全國對外開放高地。

(武義青,作者系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河北省政府參事、河北經貿大學原副校長、京津冀協同發展河北省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來源:人民政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