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幫扶如何真見效

東純興集團一百萬錠紡織項目廣東產業援疆的標杆項目,已於二〇二〇年六月全面投產。圖爲東純興集團車間。 龔名揚攝

新疆粵通實業有限公司員工進行普通話培訓技能培訓,使一大批當地青年成爲合格產業工人,實現脫貧致富。圖爲粵通公司車間。 本報記者 龐彩霞攝

在對東西部對口幫扶的採訪中,記者觀察到,產業幫扶始終是一劑最有效的扶貧藥方,也是各地最花力氣的幫扶措施之一。在廣東產業援疆過程中,“造血”式產業幫扶是重要抓手,也頗具特色。2020年12月底,經濟日報記者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三師圖木舒克市,採訪調查廣東創新性產業援疆的獨到之處。

美麗而貧困,是上世紀80年代末記者到南疆遊歷時留下的深刻印象。30多年過去了,南疆雖然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受歷史、地理、人口結構、資源條件、生態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依然相對落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三師圖木舒克市(下稱“三師圖市”)北鄰天山,西依帕米爾高原,南連喀喇崑崙山脈,東接塔克拉瑪干沙漠,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轄區面積最大的師市。2010年全國實施新一輪對口援疆工作,廣東對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區疏附縣、伽師縣和三師圖市,其中,以東莞市牽頭,集珠三角部分發達地市和省直有關部門之力對口支援三師圖市,又稱“組團式援疆”。

在廣東產業援疆過程中,產業幫扶是最見成效的幫扶措施之一。如何實現有效的“造血”式幫扶?產業援疆中有哪些路徑值得持續堅持?2020年12月21日至26日,經濟日報記者走進三師圖市的廣大團場和連隊,深入調查廣東產業援疆的創新探索。

輸入紡織產業鏈

剛走進41團草產業園,記者就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東純興集團100萬錠紡織項目已於2020年6月實現全部投產。

遙想2015年8月記者入疆採訪時,該項目一期廠房的第一批樁剛剛打下,前景可期。現如今,共三期總投資40億元建成的16個3萬平方米現代化紡紗車間,全部開足馬力生產。

“現在訂單很滿,不愁銷路。”東純興集團董事長凌力告訴記者,自2017年第一期項目投產以來,截至2019年底,東純興集團累計產銷各類紗線約20萬噸,實現銷售收入約40億元,爲三師圖市累計上繳稅費4534萬元。凌力稱,受疫情影響,2020年三期工廠銷售收入爲17.5億元,2021年預計可達到25億元。

在東純興集團紡紗車間,雖然機聲隆隆,但員工麥麗克扎提·亞庫普的喜悅還是讓人聽得很真切:“東純興讓我有了穩定的工作和收入。”她告訴記者,她在東純興已工作4年,見證着企業的發展,自己也從普通員工成長爲一名前紡質檢員,現在每月可以拿到3200元以上的收入。

據凌力介紹,公司目前有4168名員工,七成多是少數民族;共解決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1209人;通過校企合作,每年爲三師圖市定向培養高技能人才100多人。

產業援疆要想起到精準扶貧的效果,不僅需要“真感情、大資金”,更需要“好眼光”。廣東作爲經濟大省、產業大省,在對口援疆時抓住“促就業”這個核心,因地制宜,着力選擇既符合地方特色優勢,又能大量吸納當地勞動力就業的產業。

基於這樣的思路,紡織服裝業成爲首選。一來因該產業勞動密集型特徵突出,二來因爲新疆具有國內最爲優質的棉花資源。新疆棉花產量約佔全國八成,其中三師圖市棉花年產量約達15萬噸,可被東純興集團100萬錠紡織項目全部消納。

2014年6月,廣東省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商定共建兵團草湖廣東紡織服裝產業園,並決定由東莞實業投資控股集團、三師圖市前海集團兩家國有企業,以及東莞以純集團、山東德州恆豐集團兩家民營企業共同建設東純興集團100萬錠紡織項目。

隨着100萬錠紡織項目全面投產,三師圖市的紡織產業鏈正在向下遊延伸。2020年,一個織襪新項目被援疆工作隊引進——新疆唐錦紡織有限公司落戶三師圖市達阪山工業園,2020年5月開建,當年10月就建成投產。

記者來到唐錦公司車間,只見數百臺織襪機正有序運轉,100多名員工在機器前忙碌。該公司副總經理李峰告訴記者,公司投產僅3個月,產值已達2000多萬元;未來3年唐錦計劃投資約15億元,引進1萬臺織襪機及橡筋、包紗、襪產品包裝等生產配套設備。“達產後,公司可年產13億多雙中高檔棉襪,年產值可達約25億元,出口創匯可達3億美元。不僅如此,還將解決1萬人就業,帶動當地羣衆致富。”李峰說。

面對部分達產產能,唐錦也積極創新模式,開設“衛星工廠”帶動兵團羣衆致富,將翻襪、縫頭、定型等後道工序分散到周邊團場的居民區裡,許多當地婦女足不出戶就能在家掙錢。

37歲的阿孜古麗·米吉提是3個孩子的母親,如今她在51團一個由安居房改造而成的“車間”裡上班。“在這上班很方便。每天工作六七個小時,每月能賺2000元左右。”阿孜古麗·米吉提一邊麻利地縫着襪子一邊對記者說。

一團小棉花,勾連着廣袤土地上的棉農和現代化工廠的紡紗工、織襪工,正逐步成爲南疆兵團人口集聚、致富的大產業。僅以東純興集團所在的41團草湖產業園爲例,2017年至2020年3年間,該團鎮的註冊企業數、GDP、工業增加值、團鎮總人口均實現了翻番增長。

記者在採訪中也瞭解到,目前三師圖市的紡織服裝產業鏈仍然較爲單一、脆弱。基於此,東實集團與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兵團三師等共同出資設立了“新疆草湖紡織服裝產業發展基金”。其中,東實集團作爲東莞市政府指定出資合夥人,在紡織服裝發展基金中計劃出資3億元,希望發揮撬動作用,進一步完善三師圖市的紡織服裝產業鏈,吸納更多就業人口。

除了紡織服裝產業,廣東還通過多種方式帶動當地產業發展,僅2017年至2019年,就先後引進70多個產業項目,總投資超過90億元,累計爲三師圖市新增就業崗位1.3萬個。

多年來,圍繞三師圖市的產業配套建設,廣東援疆資金一直髮揮積極作用。僅2020年就投入22958.6萬元,其中投入草湖鎮產業促進就業基地建設的資金達9000萬元。

培育本地致富“頭雁

通過招引項目建起新工廠、培育大產業,固然是見效快的產業援疆之策,但東莞援疆工作隊認識到,相較於“輸入”式的工業產業,立足南疆農牧業及傳統手工業等“貼着地面”、建在家門口的特色產業,培育少數民族致富能手,助其做大做強,從而帶動更多鄉親鄰里脫貧致富,也是一條精準脫貧的有效途徑。

事實上,南疆的深度貧困地區不乏致富能人。開爾旺養殖專業合作社社長艾尼·吐孫10年前還是一名散養戶,家裡最多不過五六頭牛和30多隻羊。2014年起創辦合作社經營牛羊生產銷售、幼苗繁育、農家肥銷售、農家樂業務,現在合作社一年能賣出800多頭牛、500多隻羊,淨賺約300萬元。更重要的是,他通過羊羔託養、貧困戶就業、養殖技能培訓、兜底銷售等方式帶動了周邊貧困戶脫貧增收。伽師總場的古麗斯坦·米吉提是一名製衣高手,在兵團婦聯幫助下建立了裁縫廠和合作社,帶動了數十名當地少數民族婦女就業。44團吾斯曼·吾布里製作的葫蘆烙畫廣受好評,市場也不錯。近年來,他主動招收貧困戶子女,手藝過硬的徒弟每月固定收入2000元至3000元,爲貧困家庭脫貧致富提供了一條新出路。

爲進一步發揮致富能人的“頭雁”效應,提升當地特色產業檔次,帶領更多羣衆穩定致富,廣東援疆工作隊2020年起創新性地實施“培育少數民族致富帶頭人項目”。2020年9月,經過評選、考察和評分等環節,最終選出艾尼·吐孫、阿依甫·庫瓦等6人爲致富帶頭人培育對象,涵蓋養殖、傳統手工、工藝品加工三大特色行業。隨後,援疆幹部迅速與相關團場對接,根據實際情況形成“一人一策”的培育方案

據廣東省援疆指揮部駐三師圖市工作隊副隊長高佐達介紹,每個項目培育期約3年,分爲“啓動、加快培育、驗收推廣以及總結提升”四個階段進行,總投入約400萬元。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工作。啓動期預算培育經費每人10萬元到30萬元不等,現已撥付到每位致富帶頭人手中,幫助他們迅速推動項目啓動。

走進託雲牧場,記者已感受到這個貧困的高寒山區正隨着兩名致富帶頭人培育項目的實施變得溫暖而有希望。託雲牧場位於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烏恰縣,是三師圖市唯一的邊境一線牧場。近年來,阿依甫·庫瓦的卡拉布拉克養殖合作社和吐孔·沙熱的帕米爾刺繡合作社在託雲牧場發展得不錯,帶動了不少人脫貧,但要進一步發展,卻面臨着許多瓶頸。

在阿依甫·庫瓦看來,養殖場規模品牌知名度等是最大的制約因素,再加上高原牧草稀缺,限制了合作社的進一步發展。而對於吐孔·沙熱來說,缺少專業培訓的師資和機會,限制了合作社的發展壯大。得益於培育致富帶頭人項目,“一人一策”的培育方案將更精準地解決他們所遇到的經營發展難題。

例如,針對阿依甫·庫瓦的養殖合作社的情況,培育計劃將聚焦擴大現有養殖專業合作社產銷規模,提升經營管理水平,塑造優質畜牧產品品牌。而阿依甫·庫瓦關心的冬季牧草問題,工作隊也將投入35萬元,在放牧荒灘上新建人工草場200畝,保障牛羊冬季飼養需求。阿依甫·庫瓦告訴記者,他很感謝援疆工作隊給予的扶持,希望在本次培育項目幫助下,能夠把牧場牛羊肉推廣出去,帶領身邊更多牧民增收致富。

藉助廣東援疆資金和平臺資源優勢,吐孔·沙熱的帕米爾刺繡合作社的產銷規模也將得以擴大。培育方案將着重爲吐孔·沙熱及合作社60名“繡娘”提升生產水平和設計水平,併爲合作社開拓市場銷路,提升品牌影響力,帶動託雲牧場職工羣衆通過多種形式參與合作社,幫扶低收入羣衆穩定增收。

在大漠深處,這項花錢不多但情感濃厚的培育項目使少數民族致富能手找到了“組織”,燃起創新創業的火種,使產業援疆更具現實性和根植性。

培訓合格產業工人

“工廠易建,合格的產業工人難求!”這是援疆企業普遍反映的問題。

生產出三師圖市第一根數據線的新疆粵通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紅陽說:“少數民族工人如果不懂普通話和漢字,機器上的提示文字就看不懂,也不易交流,必然影響生產。”

爲適應企業發展之需,使產業項目又好又快地發揮扶貧效應,近年來,廣東援疆指揮部及時推出“一十百千萬”工程,其中“千”“萬”工程是指培訓千名少數民族技術型人才,教會萬名少數民族羣衆流利說普通話。駐三師圖市工作隊則安排援疆教師根據企業實際情況,單獨制定教學手冊,並定期深入企業指導開展普通話培訓。

凌力介紹,2016年5月東純興集團第一期30萬錠紡織項目投產後,首批60多名少數民族員工就由於語言不通、技術培訓聽不懂而無法表達需求,直接影響了生產效率和各工種的協作。東莞援疆工作隊在瞭解情況後,迅速提出解決方案,撥付專項資金幫助企業開展黨建引領下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2016年6月,東純興集團第一個員工國家通用語言培訓班正式成立。開班以來,公司迅速掀起學習熱潮,從最初的一個班只有60多人,到現在擁有20多個培訓班2300餘人,如今東純興集團已成爲南疆地區規模最大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中心。

在採訪中,麥麗克扎提·亞庫普用流利的普通話告訴記者,入職4年來她持續參加公司的普通話培訓,水平不斷提高,在工作中的交流更加順暢,同時學到了更多技能。業餘時間,她還兼職做公司的普通話講師。

爲響應援疆工作隊的“千”工程要求,全面提升生產一線員工操作技能和綜合素養,粵通公司從2020年5月起開設技能培訓課程,到11月底共培訓571人。公司還不定時進行“技能大比武”。該公司員工西艾力說:“通過培訓,我瞭解了許多專業技術知識,也找到了工作的方向與意義,爲今後的工作與生活帶來很多幫助。”

知識與技能正在改變當地青年的命運。注塑組員工木沙江·買海提在圖木舒克職業技術學校畢業後,回到團場一直以打短工、務農爲生,粵通公司正式投產後,他進入企業工作。“剛開始我什麼都不懂,但通過公司的技能培訓,很快掌握了注塑技巧,如今我成了一名合格的產業工人。”現在,木沙江·買海提已是生產線成型組的一名小組長,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

“培訓擴大了工廠員工知識面,全面提高了專業技術素養。與東莞同等規模的生產線相比,培訓後這裡的工廠能達到東莞工廠60%的產能,在培訓前這一數字僅爲10%。”陳紅陽表示,未來3年電子產業園將打造成年產值3億元的線材基地,計劃用工總人數約1500人。

圍繞現代產業核心要素——產業工人,廣東援疆隊創新幫扶方式,用心用情做好普通話和技能培訓,使當地青年壯“志”強“智”,實現了從“0”向“1”的轉變,爲南疆拔掉“窮根”夯實了人才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