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北海域少見白海豚 肇因六輕讓海水PH值降低

生活中心臺北報導

被稱爲「媽祖魚」的中華白海豚,在世界自然保育聯盟紅皮書中是極度瀕危滅絕的物種臺塑委託臺大教授周蓮香進行雲林沿海白海豚調查,估計雲林沿海約有50只左右,其中39只爲少年期至成年期,其他爲嬰幼期,主要分佈在雲林南邊海域,多半出現在虎尾溪口、舊虎尾溪口至三條侖沿海一帶,北方海域濁水溪口一帶則較爲罕見。

環保署上午審查周蓮香研究團隊進行「中華白海豚生態之調查研究計劃」,研究團隊進行爲期3年的調查,共出海102趟,在 6609公里距離中共有72趟目擊到白海豚,而六輕工業區以南的「新虎尾溪出海口」是中華白海豚活動熱區(圖/(圖/翻拍自荒野保護協會網站)。

研究發現,雲林以北海域的海水PH值下降且偏低,所以白海豚較爲少見,因爲根據過去文獻發現,海水PH值下降時,對海洋生物幼年時期生長可能有不良影響,也就是海水pH值一旦低於8.0,將不利白海豚生存。

與會的彰化環保聯盟也指出,調查單位應提供魚類重金屬含量,才能知道六輕的廢水中含有什麼東西,而魚類重金屬也會影響白海豚健康,當地白海 豚很瘦、外傷也很多,調查單位應進一步提供白海豚的健康度和體態資料,而六輕也應該提出廢水減量計劃 。

根據研究,中華白海豚分佈的區域,最北在苗栗新竹交界,最南到曾文溪口,洄游範圍不超過3浬,分佈的深度大概在30公尺水深臺灣沿海棲地生存條件再差,也無法越過海峽中線

目前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財團法人賴和文教基金會、王功蚵藝文化協會、番挖61號信義社區營造創意產房團體,結合國民信託行動,推出「全民來認股 守護濁水溪」,讓全民都能成爲關心白海豚的「股東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