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材傳統文化 立意不落窠臼 紀錄片《京劇遇上非遺》收穫好評
本報訊(記者劉桂芳)連日來,7集人文紀錄片《京劇遇上非遺》在天津電視臺文藝頻道與津雲線上持續熱播,收穫良好社會反響。
該片由和平區融媒體中心、天津電視臺文藝頻道、天津晟源堂影業創投有限公司、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聯合制作出品,由徐錫成勞模創新工作室主創。該片總導演徐錫成介紹,這部作品經過精心的策劃和醞釀,取材於傳統文化,立意卻不落窠臼,有着“似散而專”的藝術表達形式。攝製團隊從戲服、盔頭、臉譜、胡琴製作及演奏、司鼓等與京劇藝術相伴相生的非遺門類着手,進行了細緻拍攝,充分體現了當前新媒體的藝術特點,把一個個中國好故事講給世界聽。
天津社科院研究員羅澍偉認爲,《京劇遇上非遺》這個主題非常醒目、集中,展現國粹藝術與非遺兩種文化的相遇。“京劇本身就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非遺,京劇相關的行當、裝飾、道具也幾乎都是非遺。把京劇和非遺有機結合起來,是一次創新,對於我們認識京劇這樣博大精深的民族藝術有非常大的幫助。”
談及京劇與非遺的魅力,羅澍偉說:“大家知道中國是具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京劇只有兩百年曆史。可以說,京劇是既古老又年輕的劇種。在兩百年的歷史中,它不但征服了中國人,也征服了世界。它爲什麼能產生這麼大影響?因爲京劇是一門綜合藝術,是一種虛擬的時空藝術,這種虛擬的時空藝術給京劇本身的發展帶來非常廣闊的空間。京劇本身還吸收、吸取了中國歷史上很多精華的藝術。比如唱腔是各種古老唱腔的綜合運用,它把各種唱腔的優勢綜合在一起,成爲一種膾炙人口的藝術。”
羅澍偉認爲,這部紀錄片把中華民族的兩大特色京劇和非遺結合在一起,這對於弘揚傳統文化、傳播非遺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增加文化自信,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該紀錄片在天津電視臺文藝頻道3月22日至29日每天12時30分播出一集;“津雲”線上自3月22日開始每天播出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