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數學/看比賽的迷信有意義嗎?

巴黎奧運羽球男雙金牌戰,我國組合「麟洋配」成爲奧運羽球史上首對完成衛冕的男雙組合。記者季相儒/攝影

暑假時,不僅恭喜麟洋配奪金,也恭喜很多人突破了「每次我看,比賽就會輸」的魔咒!許多人應該都有類似的看運動迷信,例如:

我們都清楚這可能是迷信,但在這種重要關頭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只是,我們多少也會好奇,那到底有沒有效啊!?

研究結果是——無效,可卻是對選手、隊伍高度關心的展現。研究訪問了234位大學生,請他們做運動觀衆認同表 (SSIS),大致上是問:

「對你來說這支球隊獲勝的重要性有多少?1分到8分。」

同時也做了迷信問卷,內容像是:

「穿上有球隊 T-shirt 對贏球有幫助的話,你有多願意這樣做?1分到8分。」

研究先根據 SSIS 的結果,將觀衆分成「高認同」與「低認同」族羣。接着,有趣的事發生了,高認同族羣的迷信指數是53分,低認同的球迷則只有43分,標準差都是1.39。換句話說,「迷信」是因爲觀衆「因爲關心,又不知道可以做什麼,只好訴諸非理性行爲」的表現,是我們對選手、對隊伍的愛。

總結來說,比賽充滿不確定性,當人們遇到不確定但又想要事情往自己預期方向走時,自然會出現一些迷信行爲。臺灣隊在幾次國際賽事輸或是被逆轉,可能都在你我心中留下了創傷,認爲自己看比賽是魔咒,還是不要看比較好。

現在可以稍微放心。觀衆的迷信對比賽不會有影響,還能展現出我們對比賽的高度關心。所以,下次也請繼續遮着眼睛看比賽、忍着不上廁所,然後上網分享你的迷信,讓選手們賽後滑臉書時,感受到我們的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