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測2035年前經濟 林毅夫:中國年均增有8%潛力
大陸北大國發院近日主辦「兩會之後的政策與經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林毅夫受邀發表演講。談到疫情下的中國經濟情勢?他認爲,當前,中國發展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繼續向前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到2035年以前,中國應該還有每年8%的經濟增長潛力。」
港媒《中評社》報導指出,目前學界有些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潛力不看好,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北大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北大南南學院院長、全國政協常委、十四五規劃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席林毅夫指出,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認爲中國過去的42年發展得太快了。
▲大陸未來GDP持續有成長空間,但必須提早應對人口老化問題。(圖/CFP)
林毅夫舉出資料,根據賓夕法尼亞大學(UniversityofPennsylvania)世界數據庫,按照購買力平價(PPP)計算,中國2019年人均GDP已經達到14129美元,德國與日本在達到該數值後16年的平均經濟增速是2.3%與4.4%,所以有些學者推理中國未來增速也應該在5%以下。第二個原因是人口老齡化。中國確實出現了人口老齡化,而根據世界其他國家情況看,出現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增長速度都很慢。
但是,對於上述觀點林毅夫並不認同。他認爲,中國過去40多年能夠實現每年9.2%的高速增長,有很多因素,但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在經濟發展過程當中,充分利用了與發達國家間產業技術差距所給予的後來者優勢。另外,「看未來的發展潛力不是看我們現在的發展水平,而是要看和發達國家的差距有多大。」
林毅夫指出,上述德國與日本案例的情況是,按購買力平價計算,德國達到14120美元左右是1971年,那時德國人均GDP已經是美國的72.4%,已是全世界最發達國家之一,沒有任何後來者優勢了。日本是1975年,人均GDP已經到美國的69.7%,技術也已經到世界最前沿,經濟增長必須靠自己發明了,慢下來是當然的。而中國當前人均GDP還只有美國的22.6%。
報導也指出,對於人口老齡化問題,林毅夫表示,現在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22.6%,利用後來者優勢把勞動力從低附加值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配置的空間非常大。即使人口不增長,如果能把勞動力從低附加值產業往高附加值產業去配置,也可以比發達國家增長得更快。再加上延長退休年齡,增加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重要的不只是數量,需要的是質量,還可以提高教育水平。
▲如各方條件穩定發展之下,林毅夫認爲「到2035年以前,中國應該還有每年8%的經濟增長潛力。」(圖/路透)
林毅夫表示,到2035年以前像要實現高質量增長,必須解決環境問題、碳中和問題、城鄉差距和地區差距問題、「卡脖子」問題等等。他強調,「這些問題必須應對,但有8%的增長潛力,實現5%到6%的增長,應該還是遊刃有餘的」
林毅夫預估,到2035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均GDP應該是在23000美元以上,中國將會成爲一個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國家。用同樣的方式做研究,從2036年到2049年,中國每年會有6%的經濟增長潛力,在諸多問題的挑戰下,實現4%左右的增長完全是可能的。
最後,林毅夫強調,如果到2049年中國挖掘了自身發展的潛力、達到了4%左右的經濟增速,人均GDP將達到美國的1/2。而中國的人口是美國的四倍,屆時,中國的經濟規模將是美國的兩倍。在這種狀況之下,中美之間的關係可能從緊張走向緩和。因爲中國偌大的經濟規模是美國無法改變的事實,中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場,在此情況下,美國經濟要發展好,必須利用這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