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師攤開說:葉黃素 遊離型真比酯化型更快速被吸收?

遊離型還是酯化型?營養師解密,一次看懂黃素的種類與吸收率!(示意圖/Shutterstock)

你也是3C一族嗎?是不是常感覺到眼睛酸澀不適呢? 2018年的調查指出,眼睛酸澀是困擾臺灣人十大健康問題的第三名,佔比達到22%!

2020年的職場健康調查中,視力問題穩居第一名,且約有20%的上班族表示有乾眼問題,這也讓護眼保健商品的市場大幅上升,成爲年度熱銷藥妝保健品亞軍!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葉黃素了!不過,你真的瞭解葉黃素嗎?市售葉黃素分成遊離型和酯化型,這兩者又有什麼差別?遊離型真的如廣告所說的比較好吸收嗎?這次專欄就由好食課營養師來破解吧!

●酯化型和遊離型葉黃素是什麼?

.在金盞花中葉黃素的天然形式爲酯化型

葉黃素會依據其來源而有不同的結構形式,在綠色蔬菜中大部分爲遊離型葉黃素,在黃色、橙色的水果或是花上,則葉黃素通常會帶有一個脂肪酸而稱爲「酯化型葉黃素」,目前市售的葉黃素都是萃取自金盞花,因此最接近天然來源的形式爲酯化型結構。

.透過強鹼處理,得到遊離型葉黃素

由於金盞花天然所含有的葉黃素是酯化型,因此爲了得到葉黃素本體就需要再多加工才能獲得!許多遊離型葉黃素的商品,標榜特別經過「水解」步驟去除脂肪酸的說法有點錯誤!

因爲遊離型葉黃素並不是透過「水解」去除脂肪酸後所得,而是利用脂肪酸會與「強鹼」皂化的特性,在金盞花萃取物中加入氫氧化鉀,與脂肪酸形成「皁角」後去除,此時葉黃素就會形成遊離型態

在金盞花萃取物中加入氫氧化鉀,與脂肪酸形成「皁角」後去除,此時葉黃素就會形成遊離型態。(圖/好食課提供)

在這幾年少加工的趨勢下,有些消費者會很在意保健成分的加工程度,所以如果你是想要獲得較接近天然形式的葉黃素補充劑,酯化型葉黃素纔是金盞花中原始的形式。

●遊離型葉黃素分子小,比酯化型葉黃素更好被人體利用?錯!

網路搜尋葉黃素資訊,發現大部分的內容都指出遊離型葉黃素的分子量較小,因此生物利用率高於酯化型,而在查閱了一些文獻後發現目前研究結果並不一致,也和網路內容有些出入。

有商品廣告引述文獻,指出遊離型葉黃素的吸收率高出酯化型葉黃素達23%,但在檢視這篇文獻後發現,這篇文獻並不是在比較遊離型與酯化型葉黃素的利用率,而是在比較補充不同組合、劑量的葉黃素、玉米黃素(zeaxanthin)與內消旋玉米黃素(meso-zeaxanthin)後,這些營養素於血中含量的差異!因此用這篇文獻佐證不同型態葉黃素的吸收率並不適當。

●葉黃素吸收率的研究結果不一致

而真正在探討葉黃素吸收率或利用率的研究,結果是不一致的!美國伊利諾大學率先在2002年做出的人體研究,發表在知名的《營養學期刊》中,發現攝取酯化型葉黃素的受試者血液中葉黃素含量是遊離型葉黃素者的1.61倍,且研究也顯示約78%受試者對酯化型的吸收率都優於遊離型!

葉黃素吸收率的研究結果不一致。(圖/好食課提供)

攝取遊離型葉黃素受試者的血液,葉黃素含量較攝取酯化型葉黃素者比較圖。(圖/好食課提供)

而在2010年時,帝斯曼公司也發表了一篇以該公司供應的遊離型葉黃素進行的研究。結果指出攝取遊離型葉黃素受試者的血液,葉黃素含量較攝取酯化型葉黃素者高出了17%,此篇也變成許多遊離型葉黃素商品所引述的文獻。但在後續就沒有什麼研究着重於遊離型與酯化型的吸收率何者優何者劣!

在2011年歐洲食品安全局的文獻中甚至指出「這兩者的生物利用率是相似的!」(As lutein from lutein esters is bioavailable to an extent similar to the bioavailability of lutein itself)。因此營養師認爲目前針對遊離型和酯化型並未有定論,所以並不要過度相信遊離型優於酯化型葉黃素。

●遊離型葉黃素比酯化型更快速被吸收?錯!

許多文章不只提到遊離型會比酯化型更好被人體留存利用,也更快被吸收!但其實在2002年研究的結果卻是相反,數據顯示攝取酯化型葉黃素的受試者,24小時內血液中葉黃素的增加速率是高於遊離型葉黃素,因此與網路文章的宣稱剛好相反!

數據顯示攝取酯化型葉黃素的受試者,24小時內血液中葉黃素的增加速率是高於遊離型葉黃素。(圖/好食課提供)

●更重要的是長期穩定的量,而不是吸收快速

其實,無論攝取哪一種型態的葉黃素,對人體都會有幫助,因爲人體視網膜是長期需要足夠的葉黃素含量。因此無論是從飲食或補充劑的方式,最重要的應該是「攝取量」,讓視網膜區域可以有充足的葉黃素!

●酯化型葉黃素穩定度比遊離型高?對!

想攝取到充足的葉黃素,商品在保存環境下的穩定度,以及能否順利通過胃酸考驗就是關鍵了!目前對於不同型態葉黃素的生物利用率的數據並不一致,但在穩定性上卻是酯化型葉黃素略勝一籌!

●酯化型更耐熱、耐光照耐酸

研究指出,遊離型葉黃素容易受到光及熱的破壞,尤其是照射到紫外線時遊離型葉黃素的結構更易被降解,所以遊離型葉黃素在保存時要特別留意,須避免靠近熱源,也要小心透光包裝!

相比而言,酯化型結構較接近金盞花天然的型態,因此結構更爲安定,不僅耐熱、耐光,酯化型葉黃素的耐酸性也優於遊離型葉黃素。

2006年匈牙利的研究以體外胃酸試驗的方式,測試遊離型與酯化型葉黃素對胃酸的穩定性,結果在加入攝氏37度的胃酸環境達1小時後,遊離型葉黃素即被大量減少66%,但酯化型葉黃素僅減少1%,顯示酯化型葉黃素具有保護葉黃素結構的效力。

酯化型葉黃素的耐酸性也優於遊離型葉黃素。(圖/好食課提供)

●無論是酯化型或遊離型,選擇對的劑型很重要!

當然,也並非所有市售的遊離型葉黃素都會被破壞,若要選擇遊離型葉黃素需注意商品是否採用具有耐酸性的膠囊,才能保護其中的遊離型葉黃素順利抵達腸道後釋放。若是購買葉黃素飲品或是果凍類型的產品,則建議選擇使用酯化型葉黃素,確保葉黃素可以抵抗胃酸,順利到達腸道被人體吸收!

●酯化型葉黃素分子量大,含量較少?對一半!

網路上說「酯化型葉黃素的含量是遊離型的一半」,這是因爲「酯化型葉黃素」同時含有葉黃素與脂肪酸,而兩個結構約各佔酯化型葉黃素分子量的50%,也就是20毫克的酯化型葉黃素中,葉黃素與脂肪酸各佔10毫克;至於遊離型葉黃素,因脂肪酸已經由強鹼加工皂化去除,所以10毫克遊離型葉黃素的葉黃素含量就是10毫克。

選購示需要留意的是「葉黃素實際含有量」。(圖/好食課提供)

重點在於葉黃素實際含量,而非添加量

大家最需要留意的就是「葉黃素實際含有量」,只要有達到建議的攝取量就不會有落差!

葉黃素的建議攝取量爲6-30毫克間,以酯化型葉黃素爲例,添加量達到12毫克,就能吃到最低建議攝取量的6毫克。而市售商品大多是以美國衛生研究院AREDS 2的數據,作爲葉黃素配方的設計基礎,因此葉黃素與玉米黃素大多爲10:2的比例,所以選購商品前記得看清葉黃素的標示量,才能幫助自己選到有保障的商品。

挑選葉黃素前,先參考這些建議。(圖/好食課提供)

●推薦購買遊離型還是酯化型?三個簡易的選購原則

到底要買「酯化型」還是「遊離型」葉黃素呢?若單純比較兩者的吸收率、人體利用率,目前的研究數據實在是難分軒輊。真正的選購重點應該着重在,吃下去的商品能否達到「葉黃素的每日建議攝取量(6-30毫克)」,營養師最後提供大家三個選購原則:

1.請務必看清楚商品標示的「實際葉黃素含量」

2.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劑型與保存方式」

▶︎ 「遊離型葉黃素」較怕光、熱、胃酸,葉黃素結構容易被破壞而失去效果,因此建議在選購時須認明耐酸膠囊,包裝也須採用避光材質,存放時更要遠離光照及熱源,才能確保商品中的葉黃素含量。

▶︎「酯化型葉黃素」較接近金盞花天然含有的型態,因此追求低加工程度的消費者可以選擇酯化型葉黃素。加上酯化型的結構相當穩定,也易於保存,更可以耐胃酸,因此不論是膠囊、飲品、果凍類型的商品,酯化型葉黃素比較能夠順利挺過胃酸的考驗。

3.不論選擇哪種葉黃素商品,由於葉黃素是脂溶性的營養素,請務必記得在餐後服用效果較佳!(編輯樑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