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新科學家》:人口減少爲什麼能夠改變這顆星球?
來源:環球時報
英國《新科學家》8月21日文章,原題:人口減少爲何能夠改變這顆星球 1968年保羅·艾裡奇與安妮·艾裡奇夫婦出版了著作《人口爆炸》,書中對即將到來的可怕生態災難進行了展望。他們稱,現有的人口增長趨勢必須放緩或得到逆轉,否則災難必將接踵而至。
物種自發減縮規模,史無前例
相比當時,如今的全球人口已增長一倍以上,突破80億大關,各類災難每天都在不斷上演。但如今,我們迎來了自地球孕育出生命體以來首次出現的全新形勢。
自2014年以來,意大利人口減少約100萬,而日本人口相比2010年銳減500萬。在沒有發生重大災害的前提下,物種以自發形式縮減規模,這是以往從未出現過的情況,因爲這一事實與傳統的生物學理論相互矛盾。這種看似矛盾的事實,是人類文化和生理演化的共同產物。憑藉獨特的進化歷程,我們有着超羣的智慧,是唯一能有意識地控制自身家庭規模的物種。
查爾斯·達爾文最早意識到,除了人類,其他物種都將繁衍視爲優勝劣汰的主要手段。
確實,對於任何其他生物來說,一旦因爲擔憂後果而停止繁衍的步伐,就會立刻被暗處覬覦的捕食者和寄生蟲所淘汰。
觀念轉變是人口減少動因之一
但人類積累的知識和創造的文化,讓我們脫穎而出。在兒時,我們這一代人被許多危險的細菌和病毒所困擾,例如腮腺炎、麻疹、水痘和白喉,如今孩子們的生活更加無憂無慮。這一切,都源於我們獨有的習得能力,我們能夠不斷領悟自己在這個星球上所處的地位,並理解行爲可能帶來的後果。
這些能力在人類社會的表達程度各不相同,但其中一些已經達到了其他任何物種都未曾實現的高度。近些年來,許多國家的人們對於多生多育家庭的態度,從過去毫不掩飾的羨慕,變爲了如今令人尷尬的不適,這種觀念的轉變,也是人口銳減一大動因。
開闢了新的發展路徑
傳統經濟學家們爲今天的人口形勢擔憂,他們宣稱,勞動人口的減少和退休人口的增加,會對財政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但這個故事中最巧妙的一點,就是那些看似最容易受到人口減少影響的國家,也同樣是最容易克服這些影響的國家。
以形勢最爲嚴重的日本爲例,人口減少的同時,也會帶來應對各類社會危機所需要的喘息空間。通過對稅收政策進行細微調整,並對不斷壯大的老年團體投入更多關注,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日本社會所面臨的經濟危機。日本和意大利都已經迎來各自的整備時機,這兩個國家人均財富的中位數之所以位於全球高位,一定程度上也是由於其人口增長的放緩。
這一指標意味着兩國的社會財富不僅充裕,分配也相對合理。相比於深陷貧富差距過大的發展泥潭,這些國家也更容易實現良性循環。
自地球迎來生命至今,人類憑藉進化,成爲了首個突破原始繁衍慾望侷限的物種。在過去,這種能力可能會導致我們的滅亡,但如今,它卻開闢了新的發展路徑。(作者克里斯托弗·威爾斯,華澤勳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