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騰訊這顆老樹總能長出新芽?
11月13日,騰訊發佈了新一季的財報,整體營收數據依然穩健,在當下經濟環境中實屬不易。
有意思的是,最近兩次騰訊財報都提到了古早產品QQ,這一次提到的內容是_
“升級了平臺後端基礎設施,並增加和推廣了騰訊頻道以及AI妙繪和相冊回憶等新功能,推動QQ的移動終端月活躍賬戶數於同比增長回正。”
26歲的互聯網“活化石”產品QQ在新體驗和新技術的加持下,老樹煥新。
不光是QQ,本季財報還披露了微信小店、微信搜一搜、AI大模型等戰略新興業務的最新進展。
事實上,騰訊過去一年財報中提到了非常多的新亮點,這些新亮點迸發於不同的事業羣,有的是老業務重新煥發生機,有的是新業務嶄露頭角,但都從騰訊的龐大生態下萌發,悄悄生長,貢獻新的增長動能。
由此我想到了一個問題——騰訊這家公司非常可怕的一個地方在於,總能接二連三地有新的亮點冒出來,這樣的“參天大樹”還能不斷抽出“新芽”“新枝”,做到這一點其實並不容易。
那麼,這背後有沒有哪些值得產業界研究探討的深層邏輯呢?
這篇文章衛夕嘗試做一個探討——
當騰訊高層在兩年前將微信稱之爲“全村的希望”的時候,業界對微信的關注點主要在視頻號這一戰略賽道的進展上。
然而,兩年過去,微信不僅視頻號各項數據增長迅速,搜一搜、小程序等誕生已久的“老”業務同樣交出了不錯的答卷。
其中,搜一搜在最新發布的Q3財報裡,是這樣描述的——
“微信搜一搜利用大語言模型的能力,加強了其對複雜檢索及內容的理解,提升了搜索結果的相關性。微信搜一搜在商業化檢索量與點擊率均實現了同比增長。”
接下里我們就從“搜一搜”這個微信的新晉潛力產品切入來聊一聊中國互聯網界的“瑞士軍刀”微信是如何不斷推陳出新的。
沒錯,從啓動soso到QQ瀏覽器,再到併購搜狗,騰訊的搜索之路漫長而艱辛,到微信這裡看到了不一樣的打法——
微信的“搜一搜”其實啓動很早,用流行的說法就是一直在“猥瑣發育”,我嘗試梳理從2018年微信事業羣正式成立搜索應用部門起微信搜索的一些重要節點——
2018年,接入搜狗、知乎、微信讀書等內容;
2019年:微信搜索正式升級爲“搜一搜”,強化生態內容連接屬性;
2020年,上線“指尖搜索”,允許用戶在聊天過程中長按聊天氣泡進行搜索;
2021年:升級PC端搜一搜,增加圖片搜索功能;
2022年,上線百科,支持搜索廣告,支持超級品牌專區,豐富搜索入口;
2023年,上線問一問,強化搜索直達,加速向通用搜索邁進;
2024年,上線AI問答,將搜索與對話心智結合,革新信息精準獲取方式;
根據2024年9月的最新數據,微信搜一搜月活超過8億,每天有50%的微信用戶在使用搜索能力。
可以看到,作爲微信生態的“超級連接器”,微信搜索一直在穩健而進取地打磨底層技術和升級應用層功能,既不急躁、也絕不躺平。
當這些長期練就的內功疊加小程序、視頻號、AI等新要素的加入,開始產生“反應堆效應”,在體驗層面和商業層面展現出強大的後勁,而這就是微信作爲騰訊基座一直以來的長期主義產品節奏。
同樣從微信生態裡孵化出來,經歷了長久的發展,最終成長爲業務中堅力量的還有小遊戲,我們來簡單回顧一下小遊戲的發展——
當張小龍在2017年12月在廣州微信公開課上演示“跳一跳”時,Facebook的同類產品Instant Game還要一年後才誕生,而YouTube的同類產品Playable也還要五年後才上線。
回顧小遊戲的發展,我們可以看到一條經典的微信風格的業務增長路線,那就是“耐心和雄心”並舉——
耐心體現在不強推、不支持中心化分發、不支持分享到朋友圈,更多依賴生態內的自然生長。
正如微信誕生是不默認導入通訊錄好友一樣,微信深刻理解,只有自發的增長才是健康的增長,任何靠強推、硬推帶來的流量都靠不住,張小龍曾經在分享中稱——
“避免“打通”,需要打通,說明不是需求;避免“整合”,需要整合,說明都不行了;避免“拉動”,需要拉動,說明是KPI了;避免“導入”。需要導入,說明沒有生命力。”
雄心體現在穩打穩紮地推進技術和生態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緩存從50M擴容到1G、打通廣告和變現、推出Unity導H5方案、上線IP合作平臺等等。
目的只有一個:爲開發者提供集開發、增長、變現、資金、策略等方面的系統支持,讓C端的用戶體驗和B端的商業價值齊頭並進;
當遊戲行業都在熱議小遊戲2024H1總流水增長超 30%的亮眼數據,大部分人已經忘記了小遊戲作爲“時間的朋友”誕生已經快7年了;
事實上,以上理性、務實、進取的策略貫穿在微信幾乎所有的新業務上,回顧微信推陳出新的過程,如小程序、視頻號、企業微信等業務都不是高舉高打地急切上馬,而是做好頂層設計,按部就班、穩打穩紮地有節奏推進。
必須要說明的是,以上我們看到的是微信成功的產品,事實上,在微信的發展歷史上,其實有過衆多失敗的產品。
我們隨便舉一些例子,比如當年高調上線的對講功能、微信表情商店、微信圈子好物等等,而正是在這些不斷的失敗探索中,微信的產品手感愈發成熟。
事實上,寬容失敗本身也可以說是騰訊的基因,當我們回顧騰訊歷史時,會發現它同樣做失敗了大量的產品——騰訊微博、兒童手錶、朋友網、QQ家園、QQ寵物、QQ旋風、QQ搜搜、拍拍網、騰訊OS、騰訊Q+、TT瀏覽器.......超過100+產品的不斷試錯,才積累騰訊深刻的產品認知和產品經驗。
在我看來,騰訊不斷“老樹發新芽”,和這種包容創新、允許探索的文化有比較大的關係。
我舉個例子,在騰訊文檔發佈的時候,馬化騰在朋友圈用一個詞形容了這個新產品——“團隊給我的驚喜”。
既然是驚喜,說明這個產品並不在馬化騰按部就班的規劃之內,也說明了騰訊的事業部有允許創新和探索的自由度,你能想象PDD的老闆允許團隊給他一個驚喜嗎?
事實上,微信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誕生的,微信的立項並非來自高層的指令,而是騰訊廣研張小龍的敏銳嗅覺和超強執行力的產物,同樣,視頻號也是,張小龍的原話是——
“我們確實也沒有問公司要什麼資源,甚至沒有開一個會立個項說我們這是重大項目,這是微信團隊自己的一種風格,做一個新東西最好是一個小團隊悄悄做,而不是大張旗鼓變成一個大項目,所以這種壓力是來自內在的,而不是任務式。”
是滴,任何事情都是一體兩面,當一個組織不斷減熵,沒有了冗餘和自由度,或許效率是提高了,但可能性也就下降了,PDD選擇走自上而下的減熵之路,它成功了,但更多的公司失敗了,而騰訊選擇了保持探索的可能性。
正是這種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文化誕生了微信紅包、騰訊文檔、混元大模型(混元大語言模型最先是騰訊廣告技術團隊研發的,在2022年ChatGPT誕生之前在內部就已經誕生了)。
事實上,在遙遠的2001年,QQ秀就是騰訊市場部的許良而非產品技術部牽頭髮起的,可見或許從那個時候起,騰訊內部“誰可以創造增量就讓誰上”的文化就已然成型。
二、從騰訊廣告的重新增長看AI賦能的價值
“騰訊廣告熄火了!”
這是2021年Q3-Q4、2022年Q1-Q3騰訊廣告(最新財報已更名爲營銷服務,下同)連續五個季度同比分別下滑時,互聯網廣告的業內人士的共同看法。
彼時,宏觀經濟不確定疊加頭部行業政策變化,再加上iOS廣告歸因調整等因素的疊加,的確讓一直表現亮眼的騰訊廣告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挑戰。
然而,短短一年多之後,騰訊廣告就以一波連續7個季度的高速增長證明了其強勁走勢,最新剛剛出來的今年Q3強勁增長17%,財報的表述是——
“得益於廣告主對視頻號、小程序及微信搜一搜廣告庫存的強勁需求,以及巴黎奧運會相關品牌廣告的較小幅度貢獻。”
的確,在這一波穩健增長的背後,有行業宏觀的改善和視頻號等新流量變現釋放的原因,而另一個重要的驅動因素同樣不可或缺——AI加持。
在過去的多個季度中,騰訊財報和電話會議中,幾乎每一次都會提到AI對騰訊廣告的加成作用。
最新Q3財報電話會的表述是這樣的——
“AI爲我們的廣告服務帶來了更高的定向準確性和響應率,這兩者都爲業務和廣告收入帶來了直接的益處。”
事實上,AI對廣告業務的加成只是騰訊混元大模型賦能集團不同業務的一個縮影。
根據騰訊混元大模型負責人劉煜宏最新透露,到目前爲止,騰訊內部有接近 700 個業務接入混元(去年9月份僅50個),包括騰訊會議、文檔,微信讀書的 AI 助手等,基本上騰訊所有的業務都用,內部調用量大概將近 3 億次。
對於AI業務而言,騰訊既有戰略層面的重視又有戰術層面的務實。
馬化騰在去年5月的財報會上分享過騰訊對於AI的戰略判斷。
“我們最開始以爲這是互聯網十年不遇的機會,但是越想越覺得這是幾百年不遇的、類似發明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所以我們覺得(AI)非常重要。”
但與此同時,面對行業過度投資可能帶來的產業泡沫,騰訊對於AI的在戰術層面是穩健而務實的——
“我們也一樣在埋頭研發,但是並不急於早早做完,把半成品拿出來展示。”、“在工業革命裡,早一個月把電燈泡拿出來,在長的時間跨度上看是不那麼重要的。”
馬化騰的這些話在今天AI行業FOMO(Fear of Missing Out)情緒逐漸轉向PMF(Product / Market Fit )的過程中,顯得異常冷靜。
“要實現AI大模型應用,需要結合不同層面的技術,包括基礎設施、模型、agent與工具、還有應用場景,每一層都需要考慮到,才能在合適的行業場景中,找到業務落地機會。”
騰訊雲與智慧產業事業羣CEO湯道生接受採訪說。
在《跨越鴻溝》這本書中,作者傑弗裡·摩爾將技術擴散分成了五個階段——創新者、早期採用者、早期大衆、後期大衆、落後者。
其中的“早期採用者”到“早期大衆”之間有一條巨大的鴻溝,而這一輪AI熱正好處在這條鴻溝之中,如何用尊重市場、匹配市場的方式跨越這條鴻溝是關鍵,而騰訊的做法是在長期技術基建和產品落地兩方面齊頭並進——
今年9月17日,在2024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發佈了最新版的混元大模型Hunyuan-Turbo,訓練推理效率也提升了超過100%、推理成本下降50%,價格下降50%,同時推出智算底座“騰訊雲智算”,數據讀寫效率是業界10倍,從機器上架到開始訓練可以做到只需1天。
在C端產品層面,除了混元接入到了700個騰訊相關業務外,直接面向用戶的AI助手元寶集成了聊天、對話、陪練、文生圖、智能體等多個功能,在應用商店上線4個月快速更新了25個版本。
從這個意義上講,騰訊目前將AI的投入看成是一場長跑,並沒有用唯快不破的短跑姿勢,而是以“產業實用”的務實策略在推進,其在入口、場景、數據等方面的優勢有望幫助其在這場比拼耐力的長期賽跑中爭取到更優的位置。
在業界普遍的認知中,騰訊的技術標籤並不強,然而,無論是從研發支出的增長數據還是技術儲備的前瞻性上,騰訊的技術基建都不可小覷。
財報顯示,騰訊三季度的研發開支達到179億元同比增長近9%,自2018年至今研發投入達3205億元。
我想,技術家底深厚、基建彈藥充足,也是騰訊能不斷“老樹發新芽”的重要原因。
三、騰訊新芽背後的生產關係
以上我們從小遊戲和AI兩個層面聊了騰訊這家公司的一些最新業務進展,事實上,對於一個年收入超6000億的巨頭而言,小遊戲和AI只是它衆多新業務中的兩個代表,還有很多不斷冒出的新業務在涌現——
1.“全村的希望”微信的一些增量業務——視頻號、小程序、微信小店等,其中小程序Q3的交易額超2萬億,同比增長兩位數,在點餐、充電、醫療等行業表現亮眼;微信小店全面升級成體系標準化交易平臺,騰訊交易基建再下一城。
2.“一門三傑”——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檔,正在加速整合,以SaaS的方式在企業服領域獲取增長的同時帶來新的商業化收入;
3.海外遊戲:多款新老遊戲表現亮眼,比如這個季度表現亮眼的《VALORANT》,在今年8月發佈主機版後,收入增長超30%。暗區突圍端遊海外版《Arena Breakout: Infinite》今年8月開啓搶先體驗後也吸引了全球數百萬玩家參與。
這些業務都可以稱之爲“新芽”業務,在我看來,騰訊之所以能不斷推陳出新,核心還是它構建了一個孕育新動力的“生產關係”——
這個生產關係由幾個不能直接量化但又能從業務中投射的要素組成,在這些要素中,首先是騰訊深入骨髓的“體驗優先”的產品基因,這個解決“真需求”的手感沒有幾代產品週期的起落是很難構建的。
很多人不會想到,騰訊年刊今年第一篇,就是馬化騰親自寫的《關於Debug的一些方法和思考》,裡邊舉了很多細緻的例子——
“2023年的Linktime上,有一個高贊問題是關於企業郵箱的,郵箱團隊當天就開貼徵集意見,很快從樂問、企微收到了914條反饋,一個月的時間迭代3版,更新了31項功能。”
在頭部大廠的創始人中,馬化騰是真正名副其實的產品經理,一直沒有變過。
其次是完善而深厚的技術家底,這一方面保證了任何產品冒尖背後有足夠的火力支援,另一方面也保證了能在長週期內應對技術躍遷和變革;
事實上,騰訊在在全球的專利申請總數超過62000件,專利申請公開總數在全球互聯網公司中排名第二。
第三,是騰訊“熱帶雨林”般的生態,這個生態橫跨了即時通訊、遊戲、長視頻、短視頻、音樂、金融、雲、企業服務等多個賽道,而這些賽道並不是一個個的孤島,而是通過不同的毛細血管有機聯繫在一起,因此天然給了創新碰撞的土壤。
結語
在《反脆弱》這本書中,作者塔勒布揭示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在快速變化的不確定性中,脆弱的反義詞並不是剛強,而是一種面對衝擊的充滿韌性適應性。
在某種意義上,騰訊通過產品、技術和生態在長期的進化中構建了一個“反脆弱系統”,這個系統不冒進、不保守,從體驗的角度關注真需求,關注產品和市場的匹配,既有耐心又有雄心。
在不確定性中通過尊重常識尋找確定性,這可能騰訊能長期穿越週期的重要原因。
——End——
作者簡介:衛夕,公衆號“衛夕指北”出品人,科技專欄作者,專寫長文,專注剖析互聯網及社會科學的底層邏輯;不關注這個賬號,你都不知道你會錯過神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