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川通話扯出 美政治遊戲影武者:說客

不僅在現實世界英川通話,就連在《紙牌屋》中,說客一角色也是相當吃重的一個角色。圖爲《紙牌屋》凱文貝西海報。(取材自EW)

英川通話後,美國政治中很重要的牽線角色商業說客,頓時間得到許多關注。對政策外圍者而言,這或許是一個相當新穎的名詞,但對熟悉政治的人來說,這早已是耳熟能詳的名詞。尤其在華府政策圈中,它的影響力不僅是代表商業與政府進行溝通而已,很大一部分的工作是在等到對的時機成熟後,推動其背後大公司想要推行的政策。

截至2014年爲止,美國有超過1000名說客在華府進行磋商,且高達九成五的說客是替大公司喉舌的。

回到美國剛開始鍍金時代,在多邊主義下1950年代1960年代的美國,說客文化比今天相對穩定。那時候的美國還在傳統遊說工作中,說客們找機會向政府、議員們進行商業需求的優劣分析與訴求表達。雖說,今天的說客也做着差不多的事情,但是與那時候最大的不同是,那時候的說客不試圖左右國會議員投票,反而是想辦法在政策出來時,尋找最好的解決辦法

據瞭解,說客文化的轉捩點在1970年代發生改變。那時候各大公司執行長開始對無效的說客工作感到失望,並舉行圓桌會議希望他們的說客可改善工作方式,積極地影響政府行爲。那時候,其中一位參予者Alocao執行長John Harper說:「我想現在已經到了停止空談(指說客工作),並開始捲起袖子工作的階段了。」在那之後,說客行爲擴張至積極參與和商業相關政策制定行爲。時任最高法院大法官Lewis F. Powell Jr. 就對逐漸侵蝕政府權力的說客表示沮喪。他表示,「那些商業說客就坐在旁邊、插手干預,卻不知道要怎麼做。」

因此,讓美國說客文化逐漸演變成商業會凌駕於政府權利之上的位置,比起表達訴求,今天的美國說客可藉由政治力量去制衡,不管是國內國外敵手,一個從被動到主動的改變。

這樣的演變也徹底改變了美國商業與政界之間的交際模式,讓說客把政府拉進來成爲生意夥伴的一員,通過政府行爲使商業利潤最大化,使美國政商往來頻繁。美國政商的緊密程度,說好聽一點是右效率民間政府合作;但它的另一面解讀卻是,政商勾結吞食老百姓的一個社會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