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室內人Homo Indoorus
有許多其他生物跟我們在室內共同生活。(示意圖/達志影像shutterstock提供)
一本離你最近的自然史
歡迎回家。在這裡,至少有20萬種生物陪伴你、圍繞你,
你從不孤單,你正置身在一個森羅萬象的小宇宙
☆《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作者羅伯・唐恩(Rob Dunn)最新力作
☆美國Amazon細菌學#1暢銷書;爬蟲與兩棲生物學#3暢銷書
你該知道的居家生物冷知識
●蜘蛛是家中的益蟲,而且牠們幾乎不會咬人。(是的,你錯怪牠了)
●瓶裝水裡也有細菌存在唷。(學着愛它們吧)
●感染貓身上的弓漿蟲可能讓你更愛冒險。(而且這些人絕不會停止吸貓)
●麪包師傅的絕佳手藝(某種程度上)=他們手上各種細菌的綜合風味。
【精彩書摘】
我還小的時候,幾乎成天都是在戶外度過的:我和姊姊一起到處蓋碉堡、在土裡挖洞、開闢步道、攀爬藤蔓,只有在要睡覺、或是戶外天寒地凍到手指簡直要掉下來的時候(我們當時住在密西根州的鄉下,這種事情即使到了春天都還真的有可能發生),我們纔會回到屋子裡。那個時候,室外才是我們真正生活的地方。
跟我的童年時光相比,現今的世界已經跟當時大不相同。現在,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幾乎都是待在室內,只有從一棟建築移動到另一棟建築時,纔會暫時離開。這說法一點都不誇張:今日的美國孩童,平均有百分之九十三的時間,都是待在室內或是在搭乘交通工具。而且不僅是美國如此,在加拿大以及多數的歐洲及亞洲國家 ,都可得出相似的數據。我說這件事不是要哀嘆現今世風日下,而是爲了指出:這個轉變反映出了人類在文化演化的過程中,已經進入極具顛覆性的嶄新階段。我們已經成爲──或正逐漸成爲──「室內人」(Homo indoorus)。我們現今生活的世界,幾乎完全侷限於房子或公寓的四面牆內,而屋內的空間跟迴廊走道或其他房屋的關係,比跟室外空間的關係要更密切許多。照這樣說起來,我們理論上應該要全心投入,去了解有什麼樣的生物跟我們生活在同一個屋檐下,它們對我們的身心健康又有什麼影響;但實際上,我們所知道的仍然只是冰山一角。
打從微生物學剛開始發展的時候,我們就已知道有許多其他生物跟我們在室內共同生活。但當時,只有一個人對此認真地進行研究:雷文霍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他在自己以及鄰居的家中、身體上,都發現了各式各樣的生物,數量多到讓人大吃一驚。他抱持着喜悅甚至敬畏的心情,不斷潛心研究這些生物;但在他死後,有將近一世紀期間,沒有什麼人接棒進行這項未完成的研究。一直到後來,有人開始發現這些家居生物之中,有些竟是讓我們生病的元兇,頓時,所有焦點便集中在這些被我們稱爲「病原體」的生物身上,而一般民衆的觀感也跟着一下子大幅改變:人們開始抱着極爲負面的態度,看待這些與他們朝夕與共的生物,恨不得將它們除之而後快。這個觀點的盛行,雖然拯救了不少人的生命,但走過頭的結果,就是很少人願意再去多花時間研究、欣賞那些可能不是病原的家居生物。一直到幾年前,這情勢才總算又再度改變。
包含我在內的多個研究團隊,開始重新認真探索、調查這些在你我家中都可以找到的家居生物,就像那些調查哥斯大黎加雨林或是南非草原的生態的科學家一樣。調查結果帶來了許多令人驚喜的發現:我們原先預期或許會找到上百個物種,結果找到的物種卻將近二十萬之多(精確的數字要取決於你如何估算物種數量)。這些生物絕大多數是微生物,但還有許多其他體形較大但卻仍被忽視的生物。如果你深深吸一口氣,你每一次呼吸、將氧氣帶入肺臟深處直達肺泡的同時,也吸進了上千上百種的生物。如果你找個座位坐下來,你所坐的每個位子周圍,都有上千種生物或飄浮、或跳躍、或爬動着。說到底,我們從來沒有獨自一人在家過。
到底是什麼樣的生物生活在你我身旁?當然,有一些是我們可以直接看到的大塊頭:在世界各地的室內環境中,都可以找到數十至上百種的脊椎動物、以及種類更多的植物。而比脊椎動物和植物數量更多、但大小依然可見的是節肢動物,比如昆蟲及其近親。真菌的多樣性又比節肢動物更豐富了,它們的體形通常比較微小,但也有一些例外。至於比真菌還小、肉眼完全不可見的細菌,光在房屋裡可以發現的種類,就比全世界的鳥類及哺乳類物種加起來的數量還要多。最後,還有比細菌還要微小的病毒,包括感染動植物的病毒、以及專門感染細菌的噬菌體等等。我們習慣將這些不同類型的生物分開來計算,但事實上,它們通常是一同進入家門的。舉例來說,我們養的狗跑進家門時,身上就帶着跳蚤,而跳蚤的腸道內住着真菌及細菌,這些細菌又成爲了許多噬菌體的宿主。當《格列佛遊記》的作者強納森.史威夫特(Jonathan Swift)寫道「每隻跳蚤身上都有更小的跳蚤以它爲食」時,他肯定沒想過自己說得有多麼準確。
***
當你得知竟然有這麼多東西生活在你身邊之後,或許會有一股衝動,想要馬上衝回家去好好地打掃一番,直到房屋裡乾淨到一塵不染。但真正令人驚奇的事情在這:我與同事觀察研究這些家居生物的結果,發現在生物多樣性最高、生機最爲盎然的家中可以找到的許多物種,對我們可是充滿益處,甚至不可或缺。有些生物可以幫助我們的免疫系統正常運作;另外一些會抑制病原體及害蟲,或是跟它們競爭;在許多生物身上,我們有機會發現新的酵素及藥物;有一些生物是讓我們做出更多種類的麪包、啤酒的好幫手。此外,還有成千上萬種生物,維持着各種對人類無比重要的生態過程運作,例如淨化水源、去除病原等等。住在你我家中的各種生物,大部分對我們並無害處,甚至還好處多多。
不幸的是,正當科學家纔剛要起步探索這些生物所帶來的益處以及它們存在的必要性時,整個社會也正加倍努力地給室內環境消毒殺菌、消滅家居生物。結果可想而知:人們沒料想到,大量使用殺蟲劑以及抗菌劑,又將室內環境與室外嚴密隔離的結果,反而往往是讓對人類有益的生物受到最大打擊。因此,我們反而幫了那些能忍耐逆境的生物一個大忙,像是德國蟑螂、臭蟲、以及可能致命的多重抗藥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等等。我們不僅讓這些抵抗力高的物種得以長存,還加速了它們的演化:我們身邊的家居生物的演化速度,可能是地球上至今爲止最快的。我們讓家中的生物演化速度飆升,最後反而是害到了自己。況且,那些有機會能跟這些演化造就的麻煩品系抗衡的生物,因爲比較不耐逆境的關係,如今在室內環境裡已經很難找到。更有甚者,這一影響的範圍極大:在地球上的各種生物羣系之中,室內空間的增長速度不僅是數一數二的快,而且如今已經比某些戶外的生物羣系還要大。
圖一(圖/商周出版提供)
也許找個實際的地點作爲對照,會比較容易想像這變化的程度有多大:就拿紐約和紐約裡的曼哈頓地區來說好了。在圖一之中,你可以看到曼哈頓的地表面積。較大的圓圈顯示的是室內空間的樓地板總面積,較小的圓圈顯示的則是室外的土地總面積:曼哈頓現在室內樓地板面積已經有室外土地面積的三倍之多!在這廣大的室內空間裡得以存活的生物,能夠享用幾乎取之不盡的食物來源(包括我們的身體、食物、房屋等)以及溫和、恆定的環境條件,考慮到這一點,你就可以明白室內永遠不可能會是清潔無菌的。有句話說:大自然中無真空(nature abhors a vacuum) ,但這並不太準確:更好的說法是,大自然會吞噬真空。只要一找到機會,任何生物都會如狂潮一般鑽入家門、轉過牆角、爬進櫥櫃、攀上牀頭,迅速佔領任何還沒有人取用的食物及棲地。我們唯一能期望的,是吸引更多對人們有益而無害的訪客前來。但想要做到這點,我們首先得先認識那些已經登堂入室的客人們:那兩千多種我們所知甚少的生物。
(本文摘自《我的野蠻室友》/商周出版)
【作者簡介】
羅伯・唐恩(Rob Dunn)
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生物學系教授,也是科普作家。首部著作《衆生萬物》(Every Living Thing)即榮獲美國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曾爲《國家地理雜誌》(National Geographic)、《科學美國人》(Scientific American)、《BBC野生動物雜誌》(BBC Wildlife)、《自然史雜誌》(Natural History)等撰文逾八十篇。
2014年出版《我們的身體,想念野蠻的自然》(The Wild Life of Our Bodies: Predators, Parasites, and Partners That Shape Who We Are Today,商周出版),榮獲Booklist Online、PopScienceBooks評選爲2011年Top 10健康類書籍、Top 5最佳生物類書籍。
唐恩現與妻子居於北卡州羅利(Raleigh)市,育有二子,以及數千種野生動植物。
【譯者簡介】
高中到吳聲海老師實驗室遊玩後,便以臺大生科當作第一志願,動物學碩士畢業後進博物館工作。現職國立臺灣博物館研究助理與ICOM NATHIST秘書,同時攻讀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博士班。常在都市叢林裡回想夏夜日月潭旁此起彼落而絢爛的蛙鳴。
饒益品
在花蓮的山與海之間長大、臺大生科系畢業;目前居住於法國圖魯茲,在獲得碩士學位後繼續攻讀博士班,研究森林動態。終日盯着電腦熒幕但心中還是嚮往山林,着迷於生物的多樣性以及語言的多樣性。
《我的野蠻室友》/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