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8000萬藏友不得翻身......

在古代,玩收藏的人都是不在乎錢的。爲何?因爲能玩得起的無一不是達官貴人,富甲一方,最大的收藏家就是皇帝!他們含着金湯匙長大,只要是喜歡的藏品,一擲千金都心甘情願。

漢代建立皇家“圖書館”,專門用來收藏古籍。宋代宮廷收藏古董達萬件以上,歐陽修、趙明誠、米芾等都是名重一時的收藏家。到了清代,大家都知道“蓋章愛好者”乾隆,甚至不惜重金收到了贗品《富春山居圖》,對古代書畫達到了癡迷的地步。

普通老百姓能染指收藏,還得感謝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

80年代古玩市場

滿清滅亡的前夕,溥儀這個敗家子帶頭“偷運”宮廷舊藏,貝勒公子、宮女太監也有樣學樣,這纔有了以北京琉璃廠爲代表的古玩市場,大量文物也因此流向了民間。不過在新中國後,各大博物館擴建,大部分的民間文物都上交了,那時候,擁有一件古董不見得是個好事。

直到改革開放後,荒廢多年的收藏行業才真正有了起色,以外國資本爲代表的“文物掮客”在中國大量蒐集珍貴古玩,然後走私到國外。大部分玩家搞收藏根本賺不到什麼錢,都被老外和販子賺走了,只是憑藉純粹的愛好來支撐。

恰逢此時,隨着經濟的發展,全國大開發,一批人把目光投向了地下。數不清的古墓被盜,數以億計的文物開始流失,大家可以翻翻多年前的新聞,哪怕是現在,也幾乎是隔幾天就有一個關於盜墓的新聞。

古玩鬼市

這些數量巨大的被盜文物去哪裡了?客觀來說,在金錢的誘惑下,大部分都由文物販子經廣東、香港向國外走私,繞一圈鍍個金變成了“傳承有序”,然後就可以“合法”的上拍賣,成功洗白。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是職業盜墓團伙,他們背後有資本、有老闆,一挖出來就運出去,來不及反應。還有相當一部分,是臨時起意的盜墓賊,比如被挖到千瘡百孔的大堡子山遺址,就有當地村民大規模參與,全國各地的盜墓“小賊”,看本小說聽個故事就敢去盜墓的,數不勝數。

這些人挖出來文物,並沒有渠道“銷贓”,咋辦?那隻能去“鬼市”碰運氣了,可以說,十幾二十年前的古玩“鬼市”,是真的可以撿大漏的!你看馬未都現在多神氣,有多少文物是他在地攤發現的?

海關稽獲的走私文物

當鬼貨(出土文物)和荒貨(鏟地皮收來)、賊貨(盜竊得來)、水貨(國外走私)以及新貨(假貨)混雜在一塊的時候,那個年代是收藏愛好者最幸福的時代。

只要眼力深、經驗足,全國各地的地攤,有數不清的寶貝等着你去發現。那時候才真正誕生了一批民間收藏家,他們發現了文物、保護了老祖宗的遺產、傳承了文化,他們並不是刀口舔血的盜墓賊,也不是賣國求榮的文物販子,憑藉自己的眼力搞收藏,難道犯法了嗎?就算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吧!

然而,一夜之間,民間收藏被打入了“死牢”!任何到代的東西專家都不敢認,當造假開始氾濫後,民間收藏更是成了“假貨”的代名詞,那些蒙塵民間的文物,成了不被認可的“私生子”,什麼原因?

中國拍賣行業的興起

“拍賣”這個舶來品,有了可以“公平競價”的資本,也有炒作擡價的噱頭,從問世以來就一直是富豪羣體追捧的機制。中國的文物市場不能一直被外國人把控吧?於是,從1988年北京副市長陸宇澄宣佈“拍賣市場”正式開業後,中國才真正有了屬於自己的市場。

這之後,一大批像朵雲軒、榮寶齋、嘉德、翰海、保利等企業的誕生,更是把國內的收藏行業推向了頂峰,發展到現在中國更是成了藝術品成交全球最高的國家!

然而,拍賣記錄年年都在打破,成交額年年都走向新高,幾億成交的天價藏品那是眼花繚亂。可追本溯源,本質改變了嗎?仍然沒有,還是老外主導着話語權,還是專家可以“無據說假”,民間收藏還是在“犯法與假貨”之間反覆橫跳。

只要爲民藏說些好話,就經常被扣上“國寶幫”的帽子,那不禁要問幾句:

第一:爲何老外拿出來的中國文物,幾乎全都是“傳承有序”?是哪個史書有過記錄嗎?英國人、法國人、日本人收藏那就是“名家舊藏”,怎麼中國老百姓自己收藏就變成了“不合法”、“存疑”了呢?

第二:爲何專家鑑定一件文物,現在很少從技術上判斷?比如紋飾、釉色、包漿、流傳痕跡等等,碰到一眼假還比較好說話,碰到“存疑”的東西就拿館藏數量、存世量甚至拿拍賣記錄來證僞。難道幾千年留下來的好東西都被你們壟斷了,民間就不配發現了嗎?

第三:爲何不讓國外的拍賣企業進來?曾經佳士得“借殼上市”想要在國內立足,立馬鋪天蓋地的“國際拍賣大鱷終於攻陷大陸”的消息傳遍各地,所以直到現在蘇富比、佳士得都還進不來。把藏品送到國外他們收拍,反而國內的拍賣企業不收拍民間藏品,倒是縱容詐騙公司氾濫,到底怎麼想的?

第四:爲何幾十年了,鑑定行業仍然還停留在“眼睛”和“嘴巴”上,那些號稱高科技鑑定設備仍然沒有推廣開來,沒有官方背書?專家一句話就可以決定藏品生死,但爲何沒有機構來監管專家?

民間古玩在那幾個造假基地的推動下,確實假貨氾濫,我看着也煩。但也不乏真品的存在,我就親眼見過很多大開門的好東西。然而看着那些玩家們,費盡心思的去適應“潛規則”,去花錢“買人脈”,去遵守那些和文明社會格格不入的“老規矩”,不免迷茫:說好的文化自信呢?

打擊文物犯罪,人人都應該支持,但說到底那些盜竊文物、走私文物、用中國文物和外國人合作來榨取中國人錢財的,有哪一個是民間藏家幹出來的?大量文物本來應該屬於國家,但經過長時間的流通無法溯源,難道不應該歸屬於保護文物的普通玩家嗎?

收藏到代文物的民間藏家,本着保護文物的精神“善意持有”,他們沒有幹出欺行霸市、倒買倒賣的事,反而只是等待着一個透明的鑑定機制,給予那些文物“私生子”一個走向陽光的機會。

只要得到認可了,捐給國家也無妨,他們有錯嗎?

拍賣行、專家所“歧視”的其實並不是文物本身,而是民間收藏家的身份,一個普通人也想成爲“利益共同體”,想得美!國家是支持讓民間文物“活起來”的,但有些人不想,他們害怕,和外國人一起經營幾十年的壟斷體系,就這樣被打破那可就不妙了。

別拿假貨氾濫來說事,你在市場上見到遍地假貨很正常,真正的好東西誰會拿到明面上來啊,都在小圈子裡傳播呢。這就太奇葩了,精品已經流通很長時間,且是藏家在市場合法合規得來的,卻不能“見光”。

何時才能恢復已經崩塌的收藏誠信體系,何時才能建立真正的透明鑑定機制,何時才能讓民間文物發揮該有的作用?這不僅是促進收藏經濟大發展的機遇,更是有着增強愛國主義教育、豎立民族自信心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