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爲介,助力西部高校質量提升
“慕課西部行計劃” 實施10年成績單
19萬門
10年來,東部地區高校累計面向中西部高校提供了19萬門慕課及在線課程服務
5.3億人次
幫助中西部地區開展混合式教學506萬門次,參與學習學生達5.3億人次
3488門
截至2023年6月,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彙集了3488門虛擬仿真實驗課程,覆蓋682所中西部高校
1022萬元
通過高校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體系,累計爲西部高校圖書館提供了約1022萬元資源建設經費
■在以教育數字化支撐教育現代化的深刻探索中,有個特別的計劃——“慕課西部行計劃”。作爲以促進優質課程資源大規模共享共建爲初心的國家行動,自2013年實施以來,教育部以“慕課西部行計劃”爲抓手,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東西部高校合作共贏之路
■“慕課西部行計劃”的目標不只是送課送資源,更是要用技術賦能教育教學,藉助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師能力、學習環境等全要素進行全流程再造,提升中西部高校教育教學質量
■十年來,“慕課西部行計劃”不僅將東部高校的大批名師名課輸送至新疆、西藏、青海、寧夏、貴州等地區,有效拓展了優質資源覆蓋面,更以慕課爲切入點,推動西部高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掀起了一場“課堂革命”,推動西部高校教育教學變革,被稱爲解決高等教育公平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探索
講臺上沒老師,“身邊”的同學遠隔千里……3月1日,喀什大學醫學院護理專業2023級學生上了一堂特別的專業課,藉助智慧教育屏幕,他們與中山大學、桂林醫學院的學生同上了一節由國家教學名師方積乾教授帶來的“醫學統計學”緒論。
“這對我們是一件新鮮事,整個學期我們都將和其他學校的學生同上一門課,我們很期待。”喀什大學醫學院2023級學生艾孜孜木說。
這堂讓艾孜孜木覺得特別的課堂,其實並不“新”。早在2018年與華東理工大學合作開展“無機化學”課程以來,喀什大學——這座處於中國最西陲的高校,已經通過“慕課西部行計劃”與疆外48所高校建立起了“同步課堂”合作,開展了500餘節同步課堂教學,參與學生超過1萬人次。
喀什大學黨委副書記趙斌表示,經過對比,參與同步課堂教學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學習表現,都要顯著高於其他班級。“參與‘慕課西部行計劃’幾年來,我們以試點課程帶動學校教育教學整體改革,如今,學生的學、教師的教、學校的治理都發生了顯著改變。”
這不是孤例。自2013年正式推行以來,十年來,“慕課西部行計劃”不僅將東部高校的大批名師名課輸送至新疆、西藏、青海、寧夏、貴州等地區,有效拓展了優質資源覆蓋面,更以慕課爲切入點,推動西部高校教育數字化轉型,掀起了一場“課堂革命”,推動西部高校教育教學變革,被稱爲解決高等教育公平這一世界性難題的中國探索。
“慕課西部行計劃”緣何發起?這十年是如何走過的?它又是如何通過“小課堂”解決“大問題”的?
資源強校——
推進大規模優質資源共建共享
近年來,地處南疆的喀什大學發展迅速,並且計劃在未來兩到三年內實現新增學生規模1萬人、新增專業30個的目標。在這幅蓬勃的發展藍圖下,學校師資不足、年輕教師佔比大等問題日益突出。
藉助慕課資源補充師資不足,保障課程開足開好,是喀什大學對“慕課西部行計劃”的強烈需求。
從調研來看,這種需求在西部高校很普遍。教育部組織專家組通過走訪西部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30多所高校發現,無論是從線上課程還是線下課程資源來看,東西部高校間都存在明顯差距,西部高校普遍存在“開課難、開好課難”的困難。
以線上課程資源爲例,截至2023年6月,全國國家級線上一流本科課程數量爲2968門,東部與西部課程數量分別爲1952門和482門,比例約爲4∶1。而從線下課程資源來看,受經費投入、基礎設施、師資結構等問題影響,西部高校存在高質量通識教育課程普遍缺乏、核心專業課程部分不足、課堂教學質量不高等問題。
2013年,直面西部高校優質課程資源缺乏等問題,“慕課西部行計劃”聚焦課程這一人才培養的核心要素,以學分互認的方式向西部高校大規模輸入在線開放課程(簡稱“慕課”),實施10年來,東部地區高校累計面向中西部高校提供了19萬門慕課及在線課程服務,幫助中西部地區開展混合式教學506萬門次,參與學習學生達5.3億人次。
“過去十年,‘慕課西部行計劃’以慕課爲抓手,重點解決了西部高校普遍缺乏通識課的‘燃眉之急’,精準對接西部高校缺少部分專業課的‘當務之需’。”“慕課西部行計劃”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大學校長高鬆說。
以新疆大學爲例,2023年,該校遴選了510門高質量的優秀慕課作爲通識教育選修課面向學生開設,“很好地緩解了學校在美育、勞育、‘四史’、創新創業等領域優秀課程不足的問題,豐富了我們的課程類型。”新疆大學教務處副處長朱元介紹,藉助慕課資源,學校爲學生提供的美育課程達到了118門,“如果只依靠本校教師力量,這個數字是不可想象的。”
立足西部高校需求,過去十年間,東西各校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慕課資源的創新應用,推動了優秀資源的大規模共建共享:
2019年,清華大學學堂在線研發原創技術“克隆班”(異地同步課堂模式),利用數字孿生理念,在數字虛擬空間中完成對原始課堂的複製和映射。自2020年開始,清華大學通過雨課堂克隆班,將校內200餘門課程實時開放共享給萬餘名西部高校的學生學習。
在華南理工大學與貴州民族大學開展的“慕課西部行計劃”中,關注到後者對優質專業課程成體系的需求,華南理工大學從一門課的試點逐漸擴大到專業課程羣,陸續實現了“化工原理”“有機化學”“化工設計”“過程設備設計”等一流課程的線上資源建設與共享,從點到面,系統性地幫助西部高校提升專業人才培養質量。
2021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新時代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見》,提出實施“慕課西部行計劃”。以此爲標誌,“慕課西部行計劃”正式從1.0升級到2.0階段。
“擴圍、深化和創新,是這一階段的主要特點。”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副校長王泉表示,在新階段,除了好課外,“慕課西部行計劃”還要將圖書文獻資料、虛擬仿真資源、先進的實驗教學理念等引入到西部高校,讓西部高等教育的整體水平、教師的整體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這個學期,點擊進入東南大學國家虛擬仿真項目“國際工程風險智能預警與應對虛擬仿真實驗”,蘭州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學生,在線上就能完成工程實時混合模擬實驗、工程建設信息化管理、工程採購模擬、綜合性專業設計等實驗教學任務。
“土木類專業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實驗課程在人才培養中至關重要。然而土木類實驗課程部分專業實驗成本高、週期長並且具有一定危險性,西部高校在開展中具有實際困難。”東南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處長熊宏齊說。
如今,在蘭州理工大學,“國際工程風險智能預警與應對虛擬仿真實驗”已爲學生開授實踐課程達25萬學時,參與學生約1500人。
更大範圍的資源共建共享正在成爲現實:截至2023年6月,國家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共享平臺(“實驗空間”)彙集了3488門虛擬仿真實驗課程,覆蓋682所中西部高校,師生共完成180多萬人次實驗,平均實驗時長44分鐘;通過高校文獻資源共建共享體系,累計爲西部高校圖書館提供了約1022萬元資源建設經費,購買了10多萬冊電子圖書、2萬多冊外文圖書、2108集學術視頻資源,自建了9個特色文獻資源庫。
改革強教——
以“慕課”撬動課堂“大”改革
在青海大學,學生差異程度大是各專業教師面臨的最大學情。青海大學教務處副處長周印利介紹,以2023年爲例,青海大學高考招生中學生成績最高的爲630分、最低的則爲360分,同一堂專業課上,學生“吃不飽、吃不下”的問題同時存在。
怎麼辦?
優質慕課資源成了青海大學實行分層教學和混合式教學的“好幫手”。
如今,在青海大學水利電力學院“電路原理”課堂上,該院教授張強和團隊,通過對來自清華大學的優質慕課資源進行重組、補充和定製,重新打造了適宜本校學生學情和專業培養目標的校本SPOC課程資源。
“對於大部分學生,我們以老師主講、慕課資源輔助的方式開展教學,對於學有餘力的學生,我們則通過更適宜的內容做好發展支持。”張強說。
由此,“電路原理”不再是一門只停留在物理空間裡的課,圍繞每個章節的理論知識、實驗任務,授課教師都要完成從線上到線下,課前、課上到課後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每節課我們都會以學習清單的方式給學生髮送學習任務,我們的課堂完全地改變了。”張強說。
課前,學生通過慕課提前預習,教師根據學生線上學習數據確定教學中的重難點;課上,學生以小組圍坐一起,周圍是可以讓他們隨時隨地寫上想法的白板;課後,以過程性評價爲學生刻畫學習畫像。
從2013年開始探索至今,張強和團隊已經利用慕課資源進行課程和教學改革11年,她深有感觸地說:“通過實踐,我們深刻體會到了優質慕課能夠在西部落地開花的關鍵不是資源引進,而是落地高校能生長出內生動力,結合本校定位,對優質資源進行取捨、補充、定製,讓課堂發生改變。”
作爲援疆教師,對比東西部課堂,朱元發現,受師資數量和質量影響,西部高校教師教學任務普遍繁重,課堂也主要以“教師講、學生聽”的傳統教學模式爲主。新疆教育廳高教處處長李亮對記者說,早些年,一些高校教師還承擔看管大學生晚自習的任務。
“質量不足用數量來湊、時間來加”不僅加重了西部高校學生學習負擔,也傷害了學生學習興趣。
因此,在貴州理工學院教師陳燕秀看來,這些來自外部的優質慕課教學資源,就像投石入湖,帶來了改變的契機,激活了一池靜水。
“‘慕課西部行計劃’落地,只靠拿來主義是不行的。”陳燕秀表示,在引進優質慕課資源後,本校學生最初接受情況並不理想。因此,一場課堂改革開始了:一方面,教師要開發適合本校學生的導學材料,引導學生更有效地使用慕課資源;另一方面則是打造以學生爲主體的翻轉課堂,在重難點知識學習中,引入慕課相關片段發起討論研究……
“‘慕課西部行計劃’給了我們一個改變的契機,給了我們進行教學改革的腳手架。”陳燕秀說。2020年,貴州理工學院以慕課應用爲起點的“電路原理”課程入選了國家級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課程。
如今,利用慕課開展混合式教學已經成爲西部高校創新應用的常態,學生則成了課堂真正的受益者。
青海大學農牧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2021級本科生趙捷就曾給自己做過小“實驗”,大二那年,他堅持用慕課進行課前預習和課後鞏固,一學期結束,他的成績從全班第21名進步到了第7名。
在他看來,慕課豐富了傳統線下教學主要依靠課本單一講解的形式,能夠提高自己的學習興趣,隨時隨地可學的慕課資源,也能方便地解決學習中的疑點,“藉助慕課資源,更好地發揮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實現教學相長”。
“‘慕課西部行計劃’的目標不只是送課送資源,更是要用技術賦能教育教學,藉助信息技術對教學內容、教學模式、教學過程、教師能力、學習環境等全要素進行全流程再造,提升中西部高校教育教學質量。”高鬆說。
數字強師——
以教育數字化賦能教師專業發展
2020年9月,“簡明新疆地方史”作爲新疆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論公共必修課,在全疆高校開設。
“怎麼把這門地方性的思政理論課講得深入又生動,我感覺是很有難度的。”作爲一名年輕教師,新疆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尹雪萍很是苦惱。
在與新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開展過幾次同步課堂、加入由新疆大學牽頭組織的簡明新疆地方史虛擬教研室後,尹雪萍感覺“一下子打開了很多思路”。
“新疆大學老師們的教學內容很豐富,教學設計環環相扣不斷深入,尤其是他們對史料的引入和應用非常到位。”尹雪萍說。
在王泉看來,東西部高校差距的關鍵是在人,“西部高校要想加快發展,縮小差距,最關鍵的因素還是教師”。
如今,在“慕課西部行計劃”中,藉助各慕課聯盟、慕課平臺等,東西部高校形成了線上線下結合的教學教研共同體。以虛擬教研室爲例,目前,在教育部657個虛擬教研室中,東西部高校成員通過協同備課、協同教學、協同教研等方式,開展着高頻次、高質量、創新性的教育教學研究交流活動。
2023年暑假,南開大學開展“實驗教學西部行”活動,探索虛擬教研室聯建機制,助力提升西部高校教師課程建設水平。活動中,來自南開大學計算機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的宮曉利和張金教學團隊還實地前往西南石油大學和宜賓學院,爲60餘名師生進行了爲期2周的“深入理解操作系統”課程示範性授課,幫助西部高校教師在觀摩中學習和成長。
西南石油大學計算機科學學院教學院長劉忠慧表示:“這次聯合教學活動爲我們帶來了更好的教育資源和學習機會,爲後續自主開設相關高水平課程奠定了師資基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類專業系統能力課程羣虛擬教研室則聯合四川大學、貴州財經大學、石河子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北師範大學、西北工業大學、雲南大學等7所西部高校開展“專家西部行——專業診斷與改進”活動,分別對西部高校專業建設的痛點與難點問題開展精準指導。
在喀什大學,這個學期,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的年輕教師安曉欣似乎回到了大學時光,作爲“無機化學”這門課程的助教,她和學生們一起在沉浸式智慧教室聆聽華東理工大學“無機化學”課程帶頭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成員徐志珍教授的課。
“徐老師課程內容層次豐富,重難點突出,課堂氛圍很好,我從這樣的課堂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安曉欣介紹,按照計劃,在完成“跟崗”助教的工作、通過相關考覈後,自己也將承擔起“無機化學”的教學任務。
像安曉欣一樣,西部一批年輕的專業教師正通過數字化手段,藉着“巨人的肩膀”成長起來。
十年來,“慕課西部行計劃”發動各方力量積極參與到西部地區師資培訓中,結合自身優勢創新了多種多樣的培訓形式。截至2023年9月,西部地區高校共計參加培訓2.51萬校次,西部教師接受慕課培訓達189萬人次。
高鬆表示,無論是聯合教研還是異地同步課堂,都是“慕課西部行計劃”以教育數字化改革爲突破口,將東部優秀教師“請”進中西部高校課堂的有益探索,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進中西部教師教學水平提高。
《中國教育報》2024年04月09日第4版
作者:本報記者 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