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房企,將總部撤離上海...

有些房企正轟轟烈烈地殺入上海,有些房企已黯然離場。

就像年輕人熱衷於前往一線城市打拼一樣,許多房企要想突破規模,也會考慮將總部遷往高能級的城市。

北上廣深也就成了房企必爭之地,上海可以說是其中最受偏愛的那一個。

不少房企在擴張時期都會考慮將總部遷到上海,或者設立雙總部。

而魔都,也隨之見證了諸多房企的興衰起落。

那麼,如今那些滬漂的房企們,過得怎麼樣了呢?

01 閩系

曾經風光不在

曾經在知名房企中,閩系也佔據了半壁江山,一度成爲黑馬房企的必備標籤。

憑藉“高槓杆、高週轉、強擴張”策略,在房地產高歌猛進的那個時代,閩系也迎來黃金髮展期。

最早盯上上海的就是閩系房企,1999年世茂率先進軍上海,2000年旭輝也來到上海,進入了發展期。

從那之後,陸續有多家閩系房企將總部遷往上海。

2012年,陽光城從福州搬到了上海,之後就是陽光城的高光時刻,先後進入千億、兩千億房企隊列。

總部落戶上海可以算得上閩系房企的常規操作,2016年至2017年,上海迎來了閩系房企的“搬遷潮”,中庚、融信、正榮、禹洲、中駿等等也在這個時期將總部搬至上海。

2019年,三盛入駐上海虹橋,欲衝擊“銷售千億、資產千億”雙千億目標,2020年是三盛的高光時刻,當年該公司地產板塊實現銷售額439.5億元。

可以說,以“愛拼纔會贏”爲精神內核、敢拼敢幹的閩系,不少成員在上海跨越了千億門檻。

然而隨着政策的收緊,市場開始下行,這些閩系房企似乎也在一夜之間突然崩盤。

2021年,中庚重心撤回福建大本營,現在的上海總部早已名存實亡。

2022年7月,因無法兌付一筆美元債,三盛宣告債務違約,這一年,三盛撤離了上海。

還留守在上海的閩系房企,大多也都風光不在。

比如禹洲在2020年啓用深圳總部,此後禹洲開始深圳-上海雙總部模式,2021年,禹洲將深圳總部大樓質押;於此同時世茂也將上海總部大樓上海世茂大廈,進行抵押融資。

如今滬漂的閩系,已經沒有銷售能到千億的房企了,有的甚至連曾經巔峰期的零頭都沒到。

有房企落寞,也有房企開始崛起,比如“新”閩系象嶼,有廈門和上海雙總部。此前一直默默無聞,從2022年新董事長上任後開始崛起,從2021年的169億到2023年的425億,業績增長250%,成爲新的行業黑馬。

02 蘇浙系

雙總部變單總部

說到蘇浙系房企,入滬反而更像是就近原則。

蘇浙系中最早入滬的,是1993年在常州成立,2009年轉戰上海的新城控股。

其次到來的,是2016年相繼加入上海大軍的中樑和中南置地。

而弘陽、祥生、港龍則都是在2019年左右相繼入滬。

2019年2月情人節當天,弘陽官宣將正式啓用上海總部。同時,弘陽依舊沒有放棄南京總部。

自此,弘陽開啓了南京-上海雙總部模式,直到2022年,弘陽將總部撤離上海。

除了弘陽,撤離上海的還有同樣設立了雙總部的祥生。

不過祥生表示,這是要將上海的職能中心轉移至杭州,雙總部合二爲一,統一管理。

在整個行業下行期,雙總部迴歸單總部,也許是一個好選擇,迴歸地方,資源更集中,也更容易發展。

03 川渝系

有離去有登場

此前入駐上海的川渝系房企有2015年抵達的協信,其次是2017年加入的東原,以及2019年駕到的藍光。

協信曾是重慶本土房企前三,全國房企50強,後來成爲了房企資金危機中最早進入破產重整程序的房企之一,現在沒怎麼有消息傳來。

東原在業內有着一流的產品力,自市場下行後一直苦苦支撐,不過還是在近期暴雷了。

藍光在川渝系中曾經也是穩步向上的存在,2019年9月啓動“上海+成都”雙總部後,依託上海的強大資本和資源,邁入千億陣營。

然而,藍光集團仍難以避免地遭遇流動性危機,無奈之下只能放棄了上海總部,迴歸成都。

說到川渝系房企,還是得提到龍湖。

作爲房企優等生,龍湖發展得相當穩定,在上海佈局了多個項目,但總部多年前就設在了北京。

不過龍湖從2022年開始就計劃在上海設立第二個總部,2023年已經逐步將部分航道搬入上海,準備大戰拳腳。

結語

有人黯淡退場,就有人迅速佔領市場。

如果說曾經的黑馬房企的關鍵詞是瘋狂擴張,那麼如今還能安穩站在臺前的房企,大多是靠穩健+區域深耕。

比如大家都眼熟的濱江,節奏一直沒變,也並未有明顯擴張,在行業普遍業績下滑的時候,銷售額1534.7億元,逆市同比增長6%,排名提升至第11位。

還有偉星、大家等等浙派房企,都是十足的穩定派、務實派,很少大規模離開浙江,主要圍繞杭州市場及省內進行開發。

除了這些深耕區域的房企之外,還有一類穩健派比如瑞安、恆隆、路勁等等港資房企。

這些港資房企能對抗週期,離不開一個穩字,港企幾乎不提全國化,普遍不追求高槓杆、高增長,負債率也更低。

這些房企只追求穩健,做好區域深耕,在現在的週期下成爲新的派系。

放眼當下,房企各有各的難處,但如今的相同之處在於,從擴大規模,變成了如何“活下去”。

關於今天的分享,大家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