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孩子》—即使現實再殘酷,也不要給流浪兒童製造烏托邦的光環
電影:《野孩子》
類型:劇情
導演:殷若昕
編劇:徐逸洲
主演:王俊凱、鄧家佳、陳永勝、潘斌龍、關子勰、遲興楷
上映時間:2024年9月13日
電影《野孩子》改編自《今日說法》欄目播出的“流浪兄弟”真實事件。
2017年,警方破獲了一起令人心酸的盜竊案,21歲的哥哥負責偷竊,8歲的弟弟負責銷贓,每天露宿在荒地中,原本毫無血緣關係的“兄弟”倆靠着這樣的方式,相依爲命生活一年多,直到被警方抓獲。哥哥被判處四年有期徒刑,弟弟被送回家由爺爺奶奶繼續撫養,在多個部門的幫助下送去學校讀書。
影片討論了一個比較嚴肅的社會話題,社會上有很多“野孩子”,他們多來自不幸的家庭,生下來沒人管,流落到社會上。他們曾經被最親近的家人傷害過,沒有穩定的物質和精神供養,在社會上孤立無援,逐漸成爲社會邊緣人。
電影《野孩子》是一部直擊現實的電影,片中的哥哥馬亮和弟弟軒軒表演完成度比較高,引人思考、令人感動的劇情比較多,尊重現實且中規中矩的結局。但是,豆瓣評分只有6.6,整體觀感有些寡淡,平鋪直敘,讓人陷入可圈可點又乏善可陳的思考怪圈。
馬亮自小被家人拋棄,離家出走獨自流浪,軒軒被親生父母留給爺爺奶奶照顧,缺少家庭關愛,包括“自願”投靠文叔的其他孩子,盜竊銷贓,成爲其違法犯罪的工具。缺少物質供給和文明教化的他們被叫做“野孩子”更多體現了人類動物性的一面,使很多人對他們避之唯恐不及。
幼小的軒軒特別珍惜馬亮對自己的好,馬亮也不願意軒軒將來成爲自己的樣子,將來偷來的贓物儘量換取有營養的食物、新衣服鞋子給軒軒。馬亮多次想離開這個城市,每次都被軒軒的哭喊心軟,直至被警方鎖定。入獄前,馬亮依然掛念着軒軒,希望他能有機會像其他孩子那樣接受正常的教育。
但是,影片沒有真正形成一股合力在社會公衆面前砸出一個巨大的水花,讓更多人關注這個複雜的社會現實問題,更無力解決它。電影本來很難直接改變社會現狀,常常是揭開殘酷現實的一隻手,而且這隻手必須經過權衡利弊,受到諸多因素限制,最後容易導致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人們容易感性地認爲,馬亮自己淋過雨所以會給別人撐傘,讚譽“流浪兄弟”二人之間的患難真情併爲之落淚。可是,對着電影美化出來的情節“顧影自憐”有什麼用呢?現實往往比電影殘酷一萬倍。影片中的馬亮和軒軒關係推進缺少可靠的現實依據,沒有十分讓人信服的情節讓觀衆確認軒軒值得馬亮留下,路上不是沒有需要馬亮撐傘的小孩,軒軒怎麼會是特別的那一個。兩人在廢棄的遊樂園安家,製造出一個物質條件匱乏卻精神世界豐滿的理想世界,廢棄房屋裡有許多偷來、買來的圖畫書、文具,最重要的是有電,晚上有燈。
如果從來沒人爲“野孩子”點燈,那麼他們很難爲自己點燈,溫飽更加迫在眉睫,不可能拿着偷來的錢去超市消費,吃霸王餐,他們很少真正地生活在社會正軌的人們眼前,不容易被人發現,更無力解決溫飽之後的教育、成長問題。所以,馬亮爲軒軒擔負的責任越來越多,導致人設崩塌,自己完全暴露。
許多人在討論影片中的軒軒是個被嬌寵出來的孩子,日常撒嬌打滾、口是心非,馬亮爲他留下不值得。兩人日常討論的話題多次圍繞“媽媽”,被遺棄多年,軒軒仍然幼稚地認爲媽媽會回來,幾番交流下來只停在對媽媽的思念上卻再也沒有更深入的認識。長期脫離正常社會軌跡的人多少有一些心理智力方面的問題,甚至他們自出生就有患病,僅僅穿上髒衣服把臉塗黑還不能完全反映真實的“野孩子”。
影片中文叔控制了一個未成年犯罪集團,一方面代表社會上引誘未成年犯罪的威脅,另一方面似乎有意爲他們的違法犯罪行爲從情理上“脫罪”,證明是受到唆使,不是主觀故意。所以,這種設定容易讓社會問題變得簡單,忽略其發生的複雜性。彷彿只要從源頭上加強對“無事實撫養”未成年人的監管,打擊社會上引誘犯罪的根源,就能解決問題。
從情感渲染的角度,影片能讓觀衆迅速共情,但是對於更加了解“流浪兄弟”事件或者對社會現實有很深體驗或者單純觀影量很多的人來說,不太夠勁。影片最後,周警官給人留下的思考角度很值得玩味,打擊未成年犯罪總是反反覆覆,直到有些孩子再也無藥可救,如果一開始就儘可能地幫助他們,是不是就不會走到無法挽回的地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