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丨一路高歌中,再出發
時間的腳步總是拽不住,從每年除夕到假期結束,尤其像是衝刺。這可能是很多遊子共同的感覺。我們像是用350多天的忙碌,換來一場盛大的夢。夢醒了,又該出發了。
多年過去,我已不再統計自己離鄉的次數,但很多次經歷的細節,依然鮮活地存在於記憶深處,像一枚枚書籤,連綴成我的來時路。其中一條生動的線索,便是我坐高鐵上聽過的那些歌。
印象最深的,是剛上大學那年,爸爸媽媽送我去報到。那是我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離鄉。當時,被心儀大學錄取帶來的驕傲,與對大學生活的嚮往,在我心裡發酵成再也無法複製的少年意氣。耳機裡傳出的歌聲,是“最初的夢想緊握在手上,最想要去的地方,怎麼能在半路就返航”。那是我高考前反覆聽的歌,也是我對未來許下的諾言。
在酒店住了一晚,第二天我跟爸媽一起到了學校。等到辦完所有手續,在宿舍安頓好,已經是晚上。我陪父母走出宿舍門口,眼淚止不住往下流。那時的我還沒意識到,從那一刻起,我們以後相聚的時光都會那麼珍貴。回到宿舍,看到媽媽給我發的微信,“照顧好自己,馬上國慶節了,放假就回來。”
後來很多次離鄉,我的內心都沒有特別大的波瀾,但我總會聽兩首歌。一首是《理想三旬》,裡面有一句歌詞是“時光匆匆獨白,將顛沛磨成卡帶”;另一首是《老男孩》,“曾經志在四方少年羨慕南飛的雁”,特別符合遊子的心境。
後來才發現,當時的自己並不能完全理解歌中的意蘊,因爲人生之顛沛從來不止於現實中的趕路,還有生活中的一次次試錯、心理上的一條條彎路、成長時的一程程跋涉。同樣,少年思鄉也並不僅是因爲故鄉本身。
還有一次情緒濃烈的經歷,是讀研的最後一年。那次開學,我將面臨兩項重大“人生工程”,一是爲了就業而實習、備考,迎接秋招與春招的一次次筆試、面試;二是完成畢業論文,給自己的讀書生涯畫上句號。那次離鄉,真是一趟充滿不確定性的“遠航”,列車駛過城區、村落、田野、江河,每一刻的我,都有一種“出征”的壓力。我記得當時耳機裡放的歌是《殘酷月光》,我借用其中一句歌詞發了一條朋友圈,“可沒有夢想,何必遠方”。好在,後來的結果還算如意,心裡的期盼也得到了迴響。
今年的這次離鄉,是我情感最豐富的一次,似乎每一種情感都不濃烈,卻彼此交織,醞釀成深厚的底色。
如果用文字形容,大概就是:我度過了職業生涯初期的幾年,開始慢慢讀懂“打拼”二字的意義。我嘗試着跟自己第一次坐高鐵奔赴工作崗位時的心態進行對比,最大的變化,是更加認識到自己的平凡與渺小,看到了世界的多元,感受到生活的“水壓”。
我明白,從今以後的離鄉,我的目標再也不會是讀書、保研、就業、畢業這樣的單向度任務,我要承擔起更多生活的責任,關於年歲漸高的父母、關於未來一個個重要的人生節點、關於我人生列車中的“乘客”,以及關於“把生活過好”這件事本身。
這一切,都需要我練就更寬厚的肩膀、塑造更堅實的肌肉、錘鍊更強勁的心肺。我聽着那首《無名的人》,哼唱着“離家的人啊,我敬你一杯酒,敬你的沉默,和每一聲怒吼”,期待着又一年“當家鄉入冬的時候,列車到站以後,小時候的風再吹過”。
離鄉時聽的歌,唱出了遊子的心境;而離鄉路上的心情,折射着我們對於未來的態度。莫泊桑說過,“生活不會像你想象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象得那麼糟。”同樣,離鄉後的生活或許不會完全按照我們期待的樣子展開,但也不會辜負我們的付出與努力。天下游子的很多願望是有公約數的,那便是在遠方打拼時,也能照顧好家鄉的牽掛;再回鄉時,成爲更好的自己。
很多人會把高鐵、飛機、高速公路與夢想聯繫在一起,因爲這些是遊子每一次出發時心靈寄託的載體。每一位離鄉的遊子,都有一份對故鄉的牽掛;每一次朝着世界的發力,都是在打磨自己的內功。致敬每一位遊子,無論工作還是求學,都願我們與遠方對弈也舉杯暢飲,與未來交鋒且相談甚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