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斌:服務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建設創新型大學

楊振斌

黨的二十大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作爲高校教育工作者,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高水平大學應當通過加快建設創新型大學,將自身的辦學使命與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有機融合,創造新的發展動能與優勢,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的創新發展之路。

圍繞這個主題,我主要從三個方面談一些認識。

一、中國高校建設創新型大學的外部推動力

我國高校建設創新型大學的外部推動力,主要來自於全球科技競爭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帶來的對創新驅動的迫切要求。

當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關鍵。如何衝破“科技封鎖”“科技要挾”和被“卡脖子”,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掌握髮展主動權,這是中國高校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也是中國高校理應胸懷“國之大者”、主動承擔的歷史責任。同時,一個國家的發展水平,既取決於自然科學發展水平,也取決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水平。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這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這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中國高校應當主動擔負起這個光榮使命,從理論上解釋、在實踐中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

當前,中國高校,特別是“雙一流”建設高校要把創新型大學建設作爲目標和追求,聚焦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性、戰略性、基礎性的重大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進一步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提升協同服務社會效能,助力服務創新驅動發展。上海交通大學(以下簡稱“上海交大”)在國內高校中較早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大學的戰略目標。學校自2007年起,歷時兩年多制定了“交大2020”這一建設創新型大學的基礎規劃。2020年,學校第十一次黨代會確立了“綜合性、創新型、國際化”的新九字辦學方針。這一辦學方針在學校從“十五”規劃起就提出的“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原九字辦學方針的基礎上,明確把創新型大學建設作爲新時代發展的戰略基點,更加致力於培養創新人才、培育創新成果、營造創新氛圍和推動體制機制的創新變革。

二、創新型大學建設的內在要求

加快建設創新型大學,既是大學回應社會需求的責任擔當,也是大學實現長遠發展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我們重點圍繞三個方面進行了思考。

一是優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是大學存在價值的根本體現,也是支撐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培養一流人才,是大學永恆的核心使命。一流人才一定不是內存條式的做題者,而是勇於面向未來的創造者和助力時代發展的驅動者。大學要不遺餘力地把育人爲本作爲自身的戰略選擇,把一切辦學資源轉化爲人才培養的優勢,將“價值引領、知識探究、能力建設、人格養成”融爲一體,構建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格局;要像錢學森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爲例,關於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問題的最後一次系統談話中所講的,“一定要有加州理工學院的那種科技創新精神,培養會動腦筋、具有非凡創造能力的人才”,讓“創新的學風瀰漫在整個校園”;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得到最適合的教育;要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邊界,使之成爲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二是強化科技創新策源能力。科技創新是人類進步發展的強大驅動力。進入新世紀以來,科技創新更加顯現出以學科交叉、大科學組織和產學研用融合等爲特徵的重大技術發明與應用。這既是各國推動科技進步的主動選擇,也是創新型大學建設的重要途徑。2021年,上海交大在125週年校慶活動中,聯合《Science》期刊面向全球發佈了125個最具挑戰的科學問題,涵蓋十多個科學領域,體現了我們對如何繼續走向研究的前沿以及對人類面臨的最緊迫問題的思考。我們認爲,大學不僅要成爲科技創新領域重大難題的解答者,還要成爲新興學科前沿和產業未來方向的引導者。大學應建立以問題爲導向的科研體制,打破學科、機構、制度壁壘,在交叉學科領域培植新的生長點。應堅持以國家重大需求爲導向,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加強有組織科研,孵化出更多原創性引領成果。

三是提升協同服務社會效能。如何以科技成果更好地助力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突破高水平科技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的“最後一公里”,也是一個需要不斷探索和回答的課題。世紀疫情的挑戰促使我們反思:當國家和社會面臨挑戰的時候,大學應自覺作出什麼反應,承擔什麼責任?如何及時把前沿的科技成果轉化爲先進的生產力,在服務社會過程中優化調整自身發展戰略?在疫情防控過程中,中國高校及高校附屬醫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贏得了社會的廣泛讚譽。這讓我們進一步體會到,辦大學一定要以積極進取、開放包容的姿態來主動迴應社會的重大關切,成爲服務重大戰略需求的重要參與者。

三、創新型大學服務創新驅動發展的實踐探索

建設創新型大學的目標是培養未來發展所需要的創新人才,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促進社會繁榮進步。結合上海交大的實踐與探索,我們有四點體會。

一是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創新人才培養質量。上海交大全力打造“學在交大、育人神聖”的育人氛圍,讓“愛學生如兒女”成爲教師們的自覺遵循。強化因材施教、把教育增值落到實處的理念,實施人才分類培養“四個計劃”:即針對前1%學生創新潛力發掘的“伯樂計劃”,針對前10%學生學術引導的“榮譽計劃”,針對有學業幫扶需求學生的“助飛計劃”,以及致力於提升全體學生培養質量的“攀登計劃”。注重以重大科學問題和社會發展需求爲導向,站在科技發展前沿,將“大思政課”開到中國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現場,在“雪龍”號考察船上開設實踐必修課,培養具有更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層次創新型人才。

二是推動科學研究範式變革,激發大學創新策源能力。學校着力提升創新策源能力,爲國家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主動作爲。針對國家對於開展高水平病毒研究的迫切需求,我們醫學院與上海市政府共建病毒研究院,加強相關方向的科研和學科謀劃佈局;李政道研究所在馬約拉納中微子、量子多體磁性系統、暗物質探測等方面已取得了一批原創性成果;轉化醫學大科學設施在精準醫學、分子醫學等領域已取得重要進展,助力在人類生命健康領域實現更多更大突破。

三是發揮科技人才集聚效應,助力地方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學校在國家相關部委支持下,開展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試點,通過政策創新和平臺打造,充分釋放高校創新資源,促進高水平科技成果加速落地。在環交大“大零號灣”區域打造新能源技術創新策源地與產業集聚地,放大溢出效應,爲挖掘應用型研究成果加強載體支撐,吸引頭部科創企業入駐園區,形成企業需求與科技供給的良性互動。

四是跨越不同文化邊界,合力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在百年變局與世紀疫情交織疊加的背景下,大學之間更應該加強交流合作,積極架設不同文明互學互鑑的橋樑,構建一個更加開放包容的全球網絡。上海交大三千餘名專任教師中,有兩千餘人具有多年海外學習或工作的經歷,一千餘人在海外一流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疫情前,近三分之二的學生在本科期間就有海外遊學經歷。11月27日,由我校承辦的2022長三角國際產學研用合作會議相關活動在上海市祟明島舉行。我校學者與世界一流大學學者科研合作已成常態。

創新驅動時代,給大學帶來了新機遇,大學在其中應該有更積極的擔當和更突出的貢獻。在加快建設創新型大學的進程中,把自身發展融入新發展大局,在服務國家、造福社會的同時,與時俱進實現自身的變革發展,這也是大學之樹常青的根基所在。

【本文系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副會長、上海交通大學黨委書記楊振斌11月26日在2022高等教育國際論壇年會主論壇上的報告】

中國高等教育學會

學術立會 服務興會 規範辦會 創新強會

微信號 : zggdjyxhwx

網址:https://www.cahe.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