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首座跨珠江人行橋將於6月竣工開通
一座架起珠江南北兩岸的人行橋,將結束廣州城市新中軸線上的步行阻隔。 5月13日,廣州市首座跨珠江人行橋面向全球徵名。
即日起至5月28日,公衆可通過官方平臺“新花城”客戶端等徵集渠道提交,10個入圍名稱可獲得五萬元至五千元的獎勵不等;徵集階段結束後,將進入專家評審、公衆投票等環節,最後經報批後公佈結果。
據瞭解,人行橋跨度爲198米,全長488米,寬度爲15米,於今年2月8日正式合龍,預計將於6月30日前竣工開通。
“廣州第一座跨江人行橋,建成後將成爲世界上跨度最大、寬度最寬的曲樑斜拱人行橋。”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介紹,珠江人行橋位於廣州塔西側,延伸的路徑將串聯沿線重要景點、設施。
“人行橋的造型融入了嶺南地域文化的元素,它以‘琴鳴絹舞、嶺南花舟’爲概念”,何鏡堂院士表示,人形橋的平面提取了粵曲水袖的形態特徵,橋拱融入了嶺南古琴的造型元素,橋面景觀以嶺南花舟爲主題,“以此來共同打造極具嶺南特色的花城的新花橋。”
人行橋主創設計師丘建發表示,“從外觀上看,橋上除了拉索,主要線條几乎沒有直線,這在特大橋樑中非常罕見。”
此外,人行橋另一大創新亮點就是建成了一座信息化的智慧之橋。
“它是廣州首個以智慧橋樑理念設計的人行橋。”據丘建發介紹,橋上的視像識別系統,能夠識別人流量與行爲,在出現擁擠等危險情況時可以及時預警管控。
人行橋目前已進入最後的施工階段。(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爲達到預期的設計效果,人行橋的建設還突破了不少施工難點。“由於橋樑拱肋約一萬三千塊構件形狀尺寸均不相同,我們通過運用三維成像技術和BIM技術,確保節段間的完美匹配。” 中鐵廣州工程局集團黨委書記唐雲表示,橋樑實現了毫米級工程質量管控,以達到質量和美觀相統一。
在施工中,建設團隊也以“四新”技術攻克了各大難點。“我們採用抗壓強度可達到150兆帕的超高性能混凝土新材料,最大限度地降低江水對拱腳的侵蝕,這在我國橋樑建設史上尚屬首次運用。” 唐雲說。
廣州依水而生、因水而興。自1951年修復開通海珠橋以來,珠江兩岸架起了越來越多的跨江大橋,但在珠江上建設跨江人行橋,之前還未發生。近年來,許多市民遊客建議,應當在城市新中軸線建設一座人行橋,以增添城市空間活力。
人行橋將成廣州的又一張城市名片。(央廣網記者 官文清攝)
“這座橋的建設,是助力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和建設活力灣區的有效舉措,充分體現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爲人民’的重要理念。”廣州市城投集團黨委副書記陳強說。
陳強表示,人行橋的設計、建設非常注重人性化,通過採用一系列新建造技術,爲將來在橋上步行的市民帶來更加良好的出行體驗。
何鏡堂院士介紹,人行橋通過設置多條引橋,兼顧珠江兩岸、海心沙等多向人流,東側爲主要的休閒觀景區,西側則作爲快速通行區。“這裡將延續廣州城市客廳的空間活力,體現廣州市民的生活品質,描繪新時代語境下的‘珠江上河圖’。”
港澳學子與廣州市民共同暢談對於人行橋的看法與建議。(央廣網記者 張勝強攝)
珠江沿岸作爲廣州舉辦重大市民活動的首選地,人行橋建成後既能承載傳統節日慶典,如觀看端午龍舟、春節橋上花市等,成爲嶺南文化新名片;也能開展城市燈光節、音樂節等創意集會,來展現廣州現代城市魅力。
“這樣一座橋背後代表的是工匠精神。”來自香港的暨南大學學子楊瑩婷表示,很期待將來自己與大家一同在橋上跑步、騎自行車。
“希望這座橋能成爲一個典範,爲廣州的形象加分,也展現出我們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人文高度。” 楊瑩婷說。
(記者張勝強 官文清 王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