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動自行車產業調查:風口堪比新能源汽車,最快30秒組裝一臺
編者按:
日前,《廣州市電動自行車管理規定》公佈,對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維修、登記、通行、停放、充電等管理作了全面規定。針對電動自行車,廣州一邊是“控制總量”“禁行”呼聲高,一邊是日益增長的出行便利化需求,如何平衡兩者之間的矛盾?超大城市廣州“電雞”圍城如何破題,再次引發全網熱議。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策劃《聚焦電動自行車的治理與發展》專題,從多個角度建言獻策。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鄭康喜 東莞報道行走在東莞的宏遠立交橋上,全國十幾家重點電動自行車品牌在這條路兩邊設置了銷售網點,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電動車專賣一條街。截至目前,東莞全市電動自行車登記上牌306萬輛,總保有量估算高達700萬輛。
東莞之外,廣州、深圳兩市電動自行車保有量也超過500萬輛。作爲人口大省,廣東是全國電動自行車企業的重要市場。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23年底,我國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超3.5億輛,廣東約爲3000萬輛,是全國保有量排名第一的省份。
另一方面,廣東同時也是電動自行車的製造重鎮,東莞、珠海、惠州、江門、清遠等地一直是愛瑪、雅迪、臺鈴、小刀、九號等行業巨頭的南方生產基地。至今,廣東已經擁有6.38萬家電動自行車相關企業,僅次於江蘇省,位列全國前二。運滿滿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1月30日,廣東電動自行車發貨量排在全國前五名。
在數智化引領行業變革的今天,具有千億規模的國產電動自行車產業,生產早已告別過去“簡單粗暴”加工模式。背靠廣東強勢的智能製造基礎,頭部企業在這裡投產的數字化工廠,最快30秒組裝一臺車。
近年來,得益於產業轉型升級以及消費者環保意識的提升,兩輪電動車市場需求持續擴大。另一方面,智能製造、智能控制等先進技術被廣泛應用,電動自行車產業逐漸顯示出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強勁的增長勢頭。
華南城市研究會創會會長、暨南大學教授胡剛表示,在科技創新賦能下,電動自行車產業轉型極爲成功,已經開始朝着新興產業的特徵發展。在此背景下,廣東應該思考,能否在現有產業基礎上繼續發力,通過產業政策和消費政策,讓電動自行車成爲新風口。
沿着惠州博羅縣龍華鎮龍城大道一路向前,小刀電動車、臺鈴電動車惠州生產基地徐徐映入眼簾。如今的博羅,已有4家電動車整車企業落地投產,成爲華南地區電動車的重要主產地。
臺鈴董事長特助何文強透露,因爲看中博羅區位優勢和政府支持力度,四年前,臺鈴和小刀相隔500米的廠區同日開工建設。從簽約建設到投產,臺鈴花了不到一年半時間。
圍繞臺鈴、小刀等鏈主企業,一條日趨完善的電動自行車產業鏈在惠州加速構建。但電動車巨頭們在廣東的投資故事,並不侷限於惠州這片土地。東莞、清遠、江門等城市,同樣是這些品牌華南區域的重要基地。
(圖爲小刀電動車博羅生產線)
實際上,從產業結構上看,擁有廣汽和比亞迪兩大汽車巨頭的廣東,並沒有走出臺鈴、雅迪、新日等一衆電動兩輪車頭部企業。這些企業大多成長於江蘇、山東和天津等省份。這幾年,隨着電動自行車的強制認證和“新國標”的推動,尤其是外賣、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推動着行業巨頭們頻頻擴產。
作爲全國製造業大省的廣東,憑藉強勁的產業配套尤其是鋰電池產業和數字化生產能力、科技創新能力等,成爲行業巨頭們“重倉”的核心區域。如在雅迪積極拓展的鈉電領域,今年,深圳便與雅迪聯合率先推出全球領先的鈉離子電池換電項目,實現了充電“又好又快”,解決了用戶充電等待、充電安全等問題。
而與十多年前不同的是,巨頭們的投資不再止步於東莞,而是從東莞到惠州再到清遠,折射出廣東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清晰脈絡。另一個明顯的變化是,這些企業開始與當地產生極強產業鏈耦合效應,不僅成爲當地新能源產業鏈的“鏈主”,更藉助當地其他優勢產業,形成協同發展態勢。如雅迪已帶動25家核心配套企業落戶佛岡,構建起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新生態”。
而在東莞,電動車企業與這裡的優勢產業結合更加明顯。這座全國製造業大市,早在2009年就吸引了雅迪正式落戶。伴隨着東莞土地和人力成本的上漲,部分企業開始向惠州、清遠等城市佈局。但有意思的是,以臺鈴爲首的其他企業,卻正在與東莞新能源、電子信息、工業互聯網等產業開始形成“新生態”。
2023年4月,臺鈴集團入駐東莞松山湖開發者村,臺鈴搭載鴻蒙系統的長續航電動車亮相開發者村展廳。臺鈴方面表示,東莞臺鈴將與華爲展開多方面合作,如藉助華爲雲的數字技術支持,共同實現電動車智能化改造,共同打造全球電動車車聯網運營平臺等。
如果說行業頭部企業的落子,搭建起廣東電動兩輪車的產業生態,本土企業的快速崛起,則爲廣東在該產業版圖上添加了更多可能性。
在外賣、快遞行業迅猛發展的今天,國內電動兩輪車廠商不斷加碼外賣專用車的生產。而今,市場上銷售火爆的幾款車型,均來自廣東。其中,被稱爲“長跑王”的深遠009 A8L,則產自東莞深遠車業有限公司。
“早在2019年,我們看到外賣行業對電動自行車的極大需求,尤其是在續航和速度上的要求,便開始研發生產外賣專用車。目前,深遠推出的外賣系列已經有十多款,雖然和雅迪、愛瑪這些頭部廠商沒有可比性,但在全國外賣市場,我們具有很高性價比優勢。”深遠車業副總經理周建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但不容忽視的問題是,這兩年,儘管電動兩輪車需求快速擴張,但大部分新增需求都被頭部企業佔據。面對行業變局,本土企業如何創新?周建表示,深遠正在重點對電動車高容量蓄電池、快速充電器、高強度輕質複合材料、高效節能電機等主要部件開展技術創新,把集成電子和數碼技術應用於控制器、電機閥控等部件上,開發和生產高質量智能環保型電動自行車。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採訪瞭解到,當前諸多廣東鋰電池企業,也在積極開拓國內市場,重點深耕電動自行車電池產業。以博力威爲例,企業自進入電動車鋰電池市場以來,便在國內市場成爲爲頭部車企配套動力電池商,是國內輕型鋰電行業的重要參與者。
今年11月開始,新一輪電動自行車鋰電池國家標準開始實施,這對本土鋰電池企業而言是一個較大發展窗口期。“公司專業專注於輕型動力電池的研產銷,專門針對國內外兩輪車鋰電市場開發的大圓柱電池 ——‘金箍棒’電池,已經量產和銷售,在目標客戶端的表現相當不錯。”博力威相關負責人表示。
憑藉自身在鋰離子電池製造領域的成熟技術體系和自主知識產權,以及完整研發體系,博力威這幾年在電動自行車鋰電池領域一直保持着核心競爭力。這背後,離不開東莞在鋰電池產業上的研發和配套優勢。“珠三角和東莞營商環境很不錯,製造業配套完善,這讓企業能夠安心搞創新,做研發。”該負責人說。
去年,我國電動自行車產量達5035萬輛,同比增長2%。截至今年年底,我國電動自行車社會保有量將達4億輛。
究竟是誰在佈局電動自行車產業?目前,江蘇、山東、浙江等地,均在新型工業化背景下,積極佈局電動自行車產業,且有着各自的優勢資源。其中,江蘇電動車產業的繁榮是由摩托車產業基礎發展而來,通過完善的配套和摩托車時代的研發製造能力,直接應用到電動自行車領域,奠定了其在國內電動自行車產業不可撼動的地位。
胡剛表示,實際上廣東發展電動自行車同樣基礎雄厚。從早年間江門、五羊摩托到雅迪、臺鈴等行業頭部佈局東莞,奠定了最早電動自行車研發製造基礎和相關配套產業。而今,廣州本土品牌五羊—本田電動自行車、深圳臺鈴等整車企業,以及一大批本土電機、電池、電控企業,使得廣東該產業鏈極爲完備且具有韌性。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梳理髮現,無論是上游電機、電池、電控,中游整車製造,下游即時配送、共享電動車等,廣東均有產業基礎和市場空間。
而在新能源產業不斷推動國內智能製造、智能控制、高效電池、輕量化材料等先進技術快速更迭的今天,電動自行車行業正加速向智能化、多元化方向發展,產業也具備更大增長空間。此外,隨着電池技術的不斷進步,各品牌紛紛推出長續航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對於遠距離出行的需求。
在胡剛看來,智能化與聯網方向和電池技術的不斷革新,對廣東大力發展電動自行車產業提供了良好契機。“從行業變化來看,電動自行車同樣也可以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這就意味着,該產業同樣具有極強的經濟風口意義。”
胡剛認爲,電動自行車無論從市場需求還是製造供給方面看,都對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具有帶動作用。“如智能化方向上,電動自行車未來對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而言,都將帶動其落地應用。此外,電池技術的不斷革新,對廣東新材料和電芯技術的市場需求,都將大大增加。這都說明,該產業的集羣帶動效應非常明顯。”
這一效應在廣東縣域經濟上體現尤爲明顯。以博羅爲例來看,目前該縣依託臺鈴、小刀兩家頭部企業,當地電動車產業已經躋身百億行列。以整車頭部企業爲鏈主,博羅還吸引相關配套產業加速聚集,博羅縣電動車產業集羣化效應日漸顯現。
胡剛告訴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從目前國內產業集羣發展的規律看,當一個區域引進行業巨頭越來越多時,周邊配套企業往往加速集聚,產業集聚效應帶來的經濟增速就越高。從現狀來看,廣東電動自行車產業集羣具備發展成一個堪比汽車的“風口產業”和經濟新增長點的基本要素。
但不容忽視的是,伴隨着新國標和廣州等地方被稱爲“史上最嚴”新規的陸續出臺,對電動自行車生產、銷售都帶來了不確定性影響。正如周建所言,如何應對、如何配合,企業目前依舊處於迷茫階段,只能靜觀其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