潯陽江頭夜送客:記劉炯朗的青年故事

前清大校長劉炯朗(清大提供)

「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曾偶聽前清大校長劉炯朗以母語粵語吟誦《琵琶行》,音韻獨特,粵語比國語更近古音,在他沙啞嗓音帶領下,剎那間,我們好像回到9世紀初的潯陽江畔,與白居易的心相遇。

劉炯朗,於民國109年11月7日過世,享年86歲。他在計算機領域上的成就,以及教育上的貢獻,特別是任清大校長期間,處理輻生所情殺事件,「無論殺人或被殺,都是清大的學生」,一體關懷,留下難以超越的典範

劉炯朗的國語帶着廣東腔,因爲他是來自澳門的「僑生」。但是這位僑生在臺灣服役,與一般僑生不同,過去講到這段,他總是哈哈大笑。

劉炯朗生在廣州,其父劉沛然是中華民國空軍,在抗戰時期,駐防於重慶、昆明,與家庭分離8年,劉炯朗隨母親兄弟戰亂葡萄牙屬地澳門。

當時香港已淪陷,澳門因葡萄牙在二戰期間保持中立,倖免於日軍侵擾。母親從小就教他唐詩宋詞生活雖然清苦,但教育不曾中斷。劉炯朗曾說,回過頭來看,他在澳門接受非常好的中小學教育,打下日後發展基礎。

「那時澳門沒有大學,所以沒有升學壓力,我們讀書很快樂,學校裡什麼都教,爲學生準備的是全人教育,不是考試掛帥,至今天,我引用的很多東西,都是高中、初中時,打下的底子,」他曾經這樣說。

抗日戰爭雖勝利,國府又失守於大陸,其父劉沛然隨着政府遷徒至臺灣,並在岡山空軍官校任教,劉炯朗兄弟在澳門完成中學教育後,申辦來臺依親,住在岡山空軍眷村,以一般學生身份參加大學入學考試,並非在香港參加海外招生,因此他如同國內一般生,必須服役,但是他認爲,能爲國家服兵役,覺得很光榮

劉炯朗考大學時,臺灣只有四所大學,即臺大、省立師範學院、省立臺南工學院(成大前身)及省立臺中農學院。各校獨自招生,沒有聯招。他報考兩所,考取臺南工學院後,在民國41年進入電機系就讀。

他憶及成大的求學生活曾說,「成大的教育,讓我學會讀書方法,養成研究習慣,爲我後來進入MIT就讀,做了很好的準備,不過大學前2、3年沒有想到出國,當時國內也沒有研究所可考,但是我讀書很認真。」

1950年代的臺灣,電機系畢業生只有兩條出路,一是臺電公司,一是電信局。劉炯朗希望繼續在學術上深造。民國45年,他考取清華大學第一屆原子科學研究所,後來又在留學考試中得到第一名,是該在國內就讀,或是赴美求學?經費如何而來?

在萬般思緒中,他決定先當兵,在服役期間,獲得成大「李氏獎學金獎助2年5000美元加機票,令他的赴美求學計劃得以落實,並由此開啓學術之路。

劉炯朗學貫東西,兼具理性感性,在2005年開始,在IC之音主持「我愛談天你愛笑」單元,表現驚豔,很受歡迎。他的討論主題橫跨天文地理人文、藝術、科學與校園等,聽他談古論今,是汲取智慧,也是一種享受。如今哲人凋零,令人嘆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