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求情緒價值何以成風

原標題:尋求情緒價值何以成風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情緒價值成爲人們日常交流和社交媒體上的高頻詞,大有“言必及之”的架勢。

找伴侶,最好對方能提供情緒價值;一擲千金去看演唱會,因爲能提供情緒價值;熱衷“搭子社交”,推崇各類情感類課程,當然也是爲了尋求情緒價值。電商平臺上,從“愛因斯坦的腦子”“好運噴霧”到“樹洞傾聽”、寓意薪水翻番的水培番茄、層出不窮的盲盒等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具體的商品和服務不停變換,不變的是緊貼着的“情緒價值”標籤。情緒價值,正成爲人們尤其是年輕一代在社交、消費等方面的價值追求。

情緒價值的“統治力”有多強?且看2023年《咬文嚼字》編輯部發布的年度十大流行語榜單,“情緒價值”赫然在列。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狀況年度報告(2023)》也提出,除了性價比,能否提供情緒價值成爲年輕一代消費的重要衡量標準。可以作爲參照的是,天眼查專利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市場上與“情緒”相關的專利超過3500項,如果就此說,情緒價值是消費新風口,或許並不爲過。

俗話說,人們強調什麼就是缺乏什麼。人們尋求情緒價值蔚爲風潮,正是存在情緒空洞。或者更準確地說,需要即時的情感滿足與心理慰藉,讓自己能保持心情的愉悅與滿足,找到歸屬感和認同感。雖然這種需求古往今來人人都渴求,但在一個加速變遷的社會中,這種需求更加凸顯和緊迫。

隨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勢必在“倉廩實”之後對精神生活有更高的追求。而在一個加速流動的社會中,個體獲得更多的自由但也更加孤獨,各種現實的壓力接踵而至,不確定性日趨增多,幾乎人人都在尋求一個情緒宣泄的出口,以獲得片刻的喘息和慰藉。

人們對情緒價值的熱衷與推崇,離不開數字技術的“成全”。精準的算法推薦,是當代數字營銷和內容推送的核心技術,也早已是我們高頻接觸的數字平臺的“標配”。這些精準的算法,確實爲我們“牽線搭橋”、高效實現了各種供需匹配,比如“搭子社交”的風靡。但它在讓我們覺得被“聽見”,被理解和關懷的同時,不管你願不願意承認,也在無形中干預並塑造着我們的偏好和價值觀。我們在算法量身定製的情緒泡沫中遲遲不願走出,在信息繭房中孤獨着自己的孤獨,或陷入對情緒價值更深度的需求飢渴中。

當情感成爲商家的戰略目標,情緒價值被明碼標價,引發消費熱也就不難理解了。商家迎合人們的情感需求,賦予產品情緒體驗的價值,人們則在“買買買”中釋放需求,並以此定義自己。只是,當我們一味地通過情緒消費尋求情緒價值,隨着心理閾值上限的不斷提高,情緒消費所能帶來的情感刺激和滿足效果也將大打折扣,人們只能尋求更加刺激新奇的情緒消費品,這是會帶來治癒,但終會走向麻木和倦怠。那之後呢?

或許,尋求情緒價值的滿足,需要我們在目光向外之餘,也多一些向內的探索與尋找。也許不易,但值得。(光明網評論員)

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