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觀點-政治凌駕經濟,企業搖頭興嘆
反觀擁有現任優勢的拜登總統,卻忙於透過內閣首長訪問北京,希望能儘速在通貨膨脹、赤字預算和美國債市的重重壓力下,經由談判協商出中美經貿的大未來,包括科技管制、全球振興和氣候投資等重大課題。結果就是讓大選年的暖場和初選鋒頭,都被川普佔盡機先。
金融大海嘯於2008年發生的第一時間,各國當時是以聯合財政支出的擴大來做因應,立即穩定了投資人心理與阻斷社會恐慌的爆發;財政作爲的選擇之一,在中國大陸是推動家電下鄉與三橫三縱的高鐵建設,而在臺灣則有2009農曆年封關之前,人人享有3,600元的消費振興券。
如今,區域主導與國家安全領域正不斷擴散其影響力,透過地緣政治的推演和關聯解析,已然超越經濟全球化與金融自由化的諸般想像;而有了從生產鏈的切割重組,到軍事同盟關係的拉攏建置,精心透過一次次的外交儀式、密集訪問與公開形象的營造,冀圖在五眼聯盟與七大工業國(G7)合縱連橫之後,開展出另一番的依從附屬,與世界秩序的嶄新勾勒來。
現階段的全球經貿與金融情勢,較諸金融大海嘯當時有的齊心救援,無論在問題難度與政策空間都被限縮後,集體衰退只是必然。因此,在百歲政治人物季辛吉突然在7月20日到訪北京前夕,美國主要晶片業者也與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在華府展開對談。他們希望能逐一確認:中、美對峙的最糟狀態與管制政策的迴旋可能性。
反之,關於中國會否步上日本後塵,也有所謂「失落的20年」呢?最近《華爾街日報》振振有詞的分析,立即引來同業轉載和加碼看衰。曾經任職於摩根士丹利的亞洲主席、現任耶魯大學法學院高級研究員羅奇(Stephen Roach),於接受全國廣播公司商業頻道(CNBC),則一一予以舉例、反駁。
他認爲這樣對於中、日前景的比對,可能是過慮了!不過羅奇也堅定地表示,現下中美經貿爭端影響過巨,再繼續以外交圈作爲的拉攏或結盟,其實了無裨益的。因此,他主張必須在中、美兩國境外,成立專責的事務機構,類似世貿組織(WTO)編制下的秘書處和秘書長,才能在公開透明與各方監督下,認真由主要企業與專業人士來做參與,建構往後的全球經貿與金融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