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 生長在黎巴嫩人的精神中
黎巴嫩首都貝魯特近日發生大爆炸,人們通過社交媒體聲援貝魯特,“爲黎巴嫩祈禱”一時成爲熱搜話題。不僅 “世界最高樓”——迪拜的哈里發塔被黎巴嫩國旗的顏色照亮,就連黎巴嫩的“宿敵”以色列,也在首都特拉維夫罕見地用燈光在市政廳外牆上打出黎巴嫩國旗圖案,哀悼大爆炸受害者。一時間,黎巴嫩國旗上那株翠綠的雪松再次走進了大衆視野。雪松是黎巴嫩國旗上的標誌元素,雖然貴爲該國象徵,卻早已出口到世界其他地方。加拿大新斯科舍省的哈利法克斯在每年5月末會舉行“黎巴嫩雪松節”。而黎巴嫩的前保護國法國,也曾引進20多棵種在全國各地。其中幾棵樹齡接近300年的黎巴嫩雪松還被法國列入“古樹名木”進行保護。
披着國旗的黎巴嫩民衆。
“永生的神樹”
除了兩紅一白的三個長條外,黎巴嫩國旗最引人注目之處就是中央那棵綠油油的雪松。在黎巴嫩文化裡,雪松象徵着純潔和永生,代表堅韌不拔的鬥爭精神和人民力量,被譽爲黎巴嫩的“國樹”。
黎巴嫩雪松生長在1500米以上海拔、涼爽多霧的山區。成長初期,樹冠是金字塔形,隨着年齡增長樹枝逐漸向水平方向發展。一棵直徑4.5米的雪松樹齡大約有2500年。由於木材質地堅硬、紋理細密、耐腐抗蟲,長青的針葉彷彿長生不老還能散發清香……
黎巴嫩雪松成爲人類歷史上有史料記載的最古老樹木之一。早在4500多年前,埃及和其他地中海文明都曾使用雪松建造宮殿、廟宇和船隻。埃及太陽船博物館裡陳列着一艘打造於4000年前的“太陽船”,據傳是幫助胡夫法老靈魂接近太陽神而得到永生的“神船”,而建造它的大部分木材,正是來自數百公里外的“神樹”——黎巴嫩雪松。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擺脫了奧斯曼帝國統治的黎巴嫩經國際聯盟委任,由法國直接管轄。因爲雪松在民間積累有超高人氣,從1920年到1943年間,直接以法國國旗爲底圖,在上面印有一棵雪松的旗幟成爲當時“大黎巴嫩”的國旗。當時的《大黎巴嫩宣言》中描述道:“常綠的雪松就像是一個民族,儘管過去很殘酷,但依然很年輕。雪松雖然被壓迫,但從未被征服。” 1943年11月22日,黎巴嫩擺脫法國委任統治宣佈獨立,黎巴嫩共和 國誕生。一面紅白顏色爲底,綠色雪松爲標誌的全新設計成爲黎巴嫩使用至今的國旗。黎巴嫩也因此被外界冠以“雪松之國”的稱號。
“雪松革命”
雪松不僅長在黎巴嫩的國旗上,它還是黎巴嫩國徽、總統印章、國家軍隊標誌等官方標識的主角。在黎巴嫩流通的硬幣背面也鑄有雪松圖案。在每年的烈士節、建軍節和獨立節上,黎巴嫩人更是喜歡揮舞雪松國旗,展示民族自豪。
如今,黎巴嫩各旅遊城市街頭都不乏以雪松爲主題的紀念品。一些黎巴嫩人在起誓時也會信誓旦旦地說:“我對雪松發誓!”因爲國家身陷經濟與社會危機,近年來黎巴嫩民衆頻繁走上街頭抗議,每次示威之時,他們都會身披雪松國旗或者在額頭和臉頰畫上雪松。2005年2月,黎巴嫩前總理哈里里遇害身亡,6萬名示威者聚集貝魯特要求政府辭職,並讓敘利亞軍隊撤出黎巴嫩。無數面國旗瞬時在廣場匯成一片“雪松的海洋”,外國媒體將黎巴嫩這場街頭示威命名爲“雪松革命”。貝魯特大爆炸後爆發反政府抗議,民衆又披着雪松旗在外交部大樓前宣佈成立革命總部,示威者保羅·皮特稱:“因爲雪松是黎巴嫩人的精神皈依。”
除了代言革命之外,黎巴嫩雪松也讓文壇巨匠爲之傾倒。有“阿拉伯現代文學的奠基者”之稱的黎巴嫩作家——紀伯倫的故居就坐落在著名的“雪松公園”腳下。法國浪漫主義詩人阿爾方斯·德·拉馬丁形容黎巴嫩雪松“是歷史與自然的遺蹟,也是宇宙中最著名的生物,比歷史本身更熟知地球的歷史”。《小王子》的作者安託萬·德·聖·埃克蘇佩裡在1935年到訪黎巴嫩時,驚異於雪松的英姿,留下感嘆:和平就像一棵緩慢成長的大樹。我們必須像雪松一樣,深深紮根於岩石方能達成和平的團結。
拯救雪松
在國土面積只有10452平方公里的黎巴嫩,一度遍佈着數千平方公里的森林,由於氣候變化和人爲破壞, 現在只剩下17平方公里零星分佈的雪松林。其中最著名的一片雪松林叫“上帝雪松”,因爲人們相信這裡是耶穌追隨者見證他復活的地方。此處一些雪松的樹齡據說有4000多年,自1876年來一直圍以柵欄保護。
20世紀60至70年代,黎巴嫩曾有過國家綠化項目,政府計劃再度種植飽受摧殘的雪松。不幸的是,1975年黎巴嫩爆發長達15年的內戰,雪松復興計劃也被人遺忘。時至今日,政治分裂和戰爭遺留問題使得政府處於碎片化狀態,無法建立全國性電力、供水和排污系統,如何拯救雪松成爲“雪松之國”面臨的一場空前挑戰。有人悲觀地發問:到本世紀末,“雪松之國”或將名存實亡?
在黎巴嫩政府和贊助商的幫助下,當地在2010年啓動重新造林計劃,共種植了包括雪松在內的60萬棵樹。環保人士陶克博士率領團隊在“上帝雪松”保護區周邊見縫插針地種植了10萬棵雪松,陶克博士認爲,造林計劃讓人們看到了黎巴嫩雪松免於滅絕的一絲希望。在全人類共同面臨的氣候變化面前,他祈禱 “雪松能熬過艱鉅的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