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港臺學者解碼當代安身立命之道 儒學煥發新生命
「致知論壇—儒家文化講座」透過線上直播,串連星港臺學者談儒學的當代性。(李怡芸翻攝)
中華儒學還有生命力嗎?自五四運動以來已逾百年,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不斷被質疑的此時,星洲、香港、臺灣三地學者則傾情指出,儒家文化直至今日,仍煥發着生命力,不論是小國或大國崛起,儒學與新儒學仍爲治世之道。
西方文明強勢主導百年,也導致現代人慾望膨脹、世俗價值趨於功利、單一,儒家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是否仍存在?1日下午在香港法住機構旭日堂舉辦並透過線上分享的「致知論壇—儒家文化講座」上,92歲高齡的香港中文大學哲學系榮休教授、法住文化書院講席教授唐端正開場便以「中華儒學還有生命力嗎?」爲題進行講座,他表示儒家自孔子以降,其道統不以神,不以物爲本,而是以人爲本,尤講「天命之謂性」,因此儒家最高境界即「天人合一」,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唐端正指出,歷朝歷代不同的民族在中華大地被凝聚爲今日的中華民族並非偶然,「是儒家的貢獻」,相較於羅馬帝國,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成爲大國,即是儒教的仁、禮樂之教所成就的。儒學會過時嗎?他指出由過去百年曆史來看,不但把帝國主義趕走,更從一窮二白的社會轉變成小康社會,不可不謂是儒家的貢獻。唐端正進一步指出,當西方已關注儒教能帶來的影響,吾輩更不應將儒學束之高閣。
南洋新加坡孔教會會長郭文龍則分享「儒學與新加坡的崛起」,他指出新加坡雖爲小島國,卻有着令人刮目的奇蹟:亞洲僅次於日本的最富國家,人均收入達6萬8000美金,安全而富競爭力,歸總來看其中3/4的華人人口功不可沒。他說:「身上均有着濃厚的儒家傳統美德」包括慎終追遠、尊師重道等,以儒學作爲安身立命的指導原則,而民間華人社會則有許多華團、華校與華報,以不同的面向出錢出力傳承文化。
郭文龍也分享,已成立107年南洋孔教會,持續堅持在民間推動儒學,包括成立孔子基金會,向新加坡諸多大學頒發獎學金,鼓勵學子學習儒學,希望培養年輕接班人,另成立青年團,每個月舉辦讀書會導讀儒家經典;去年更成立孔子大學堂,延續80年代儒學倫理課程推廣運動,希望爲新加坡的未來產生良善作用。
臺灣政治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兼任副教授賴嶽謙也分享,觀察近年歐美有系統地開始關注儒學,「民主政治的政治效能疲態已出現,歐美政治的家族化也開始出現,人民和政治的疏離感愈來愈重。」賴嶽謙舉例,若臺積電的CEO由民衆選出來,不必有半導體專業,怎麼可能有好的成果?而這正是歐美民主的疲態。反觀中國崛起,也讓西方看到儒家的生命力。
儒學如何因應時代而與時俱進?賴嶽謙指出新儒學發展中需自我批判、自我否定作爲動能,「宋明理學以今日來看便是新儒學」形成新的生命力,源源不絕的生命力來自不停的自我批判。他並舉例:「爲何明朝時要推廣學《詩經》?正因採自民間歌謠,反應了被統治者對統治者的看法。」探討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因此儒學需要重新辯證,給予新的生命。
擔任主持人的財團法人夏荊山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趙忠傑,也爲線上觀衆提問在疫情中兩岸爲何能快速控制?賴嶽謙指出,對歐美人而言戴口罩不戴是個人權利,是其文化中的個人主義影響,而中華文化則講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究個人的自由是有邊界的,且有着人溺己溺的精神,樂於將口罩、疫苗幫助其他國家所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