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透視》補助3次想接住年輕人 恐淪政治宣傳

新冠疫情期間,桃園市衛生局推出「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補助第一線醫護、染疫死亡者家屬,每人6次心理諮商,每次可補助2000元。(桃園市衛生局提供/本報資料照片)

衛福部8月起補助年輕族羣3次免費諮商,盼找出具自殺意念者,及時介入,立意良善。但這項政策欠缺完善規劃,人民納稅錢被用於補助所有年輕人做「體驗」,而非針對經濟弱勢。政府選前釋利多,究竟是爲幫助人,還是搞噱頭做政治宣傳?

心理諮商不是必需品,和一般醫療有差別,民衆也不見得會有醫療診斷,若全面普及化,動用國家預算支應,再多錢恐怕還是不夠用。完整的心理諮商須進行10~12次,即便是短期諮商也要6次療程,但衛福部卻將補助次數訂在3次,並不足以達到理想成效。

若政府以3次補助作爲敲門磚,用來鼓勵民衆繼續諮商,能繼續的人,也必然是有資源的人,沒錢的人終究得回到公家醫院排隊,等上3個月~半年才能看診。專家表示,政府補助的對象不應過度普及化,而要將錢用在弱勢族羣,且諮商至少要6次,才更合理。

疫情期間,心口司(心健司前身)曾推動「醫事人員COVID-19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補助醫事人員每人6次心理諮商,每次2000元。相較之下,此次年輕人的諮商反而開倒車,不僅次數變少,價格也打了折。1600元是15~20年前的價碼,對專業人士來說,不僅破壞市場,付出的努力也無法換來合理的對待。

在有限的資源下,國家該幫忙的是弱勢,而非有能力的對象,如同健保的補助也有貧富之分。面對有能力的人,須做的是破除錯誤觀念,讓諮商不被貼上負面標籤。政府急於在選前釋出利多,政策未完備就倉促上路,究竟是爲人民,還是做政治宣傳?恐怕只有當權者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