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大灣區篇|規則對接帶來發展新機遇——港澳青年灣區執業融入發展大局
新華社廣州12月26日電 題:規則對接帶來發展新機遇——港澳青年灣區執業融入發展大局
洪澤華、謝妞
每週一、週二在橫琴出診,週三和週六在澳門接診,週四和週五在珠海市區進修。得益於粵港澳大灣區內的規則機制逐漸對接完善,這樣“一週三地”的工作節奏,對澳門醫生繆永銳來說已是日常。
2021年,在中山大學完成醫學本科的學業後,繆永銳在澳門取得了執業醫師資格證。今年6月,他完成研究生課程後,向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民生事務局提出申請,順利取得合作區的醫師執業資格,以皮膚科醫生的身份開啓了在橫琴的職業生涯。
工作中,繆永銳對細節保持高度關注,希望通過提供專業的建議,幫助病患改善病情。“我習慣先跟病患聊聊天,瞭解一下情況。如果需要開藥,我會詳細說明哪些成分能夠起到什麼樣的效果。”他說,“即使病患最終沒有選擇我推薦的藥品,我的介紹也能起到科普作用,我覺得是有意義的。”
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2021年開始實施的“港澳藥械通”項目,讓繆永銳看到在大灣區作爲執業醫師的更大發展空間。
“有了‘藥械通’這一制度安排,在大灣區內既可以使用國家藥監局批准上市的藥品,也可以使用臨牀急需、已在港澳上市的藥品。患者有了更多選擇,醫生也需要做更多研究,充分發揮這一制度的優勢。”繆永銳說。
廣東省藥品監督管理局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港澳藥械通”政策在廣東已指定45家醫療機構,引進86種臨牀急需進口港澳藥械,覆蓋大灣區內地9個地市,惠及患者近萬人次。
“澳門醫生可以通過認證在橫琴執業,港澳藥品可以在橫琴應用,橫琴不僅是內地與澳門的交匯點,也越來越成爲中國和國際的交匯點。”繆永銳說。
如今,繆永銳在珠海市區和橫琴各投資了一家藥店,也成爲了他所在的橫琴醫療機構的合夥人,對內地和澳門的醫療科技產業瞭解得更加深入。他還在澳門新街坊項目購置了一套房產,準備繼續在內地深耕發展。
粵港澳大灣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的特點,開創了世界未有之先例。大灣區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高效便捷流通,帶來更多發展機遇的同時,也爲區域內法律適用問題和衝突解決機制提出了新的挑戰。
去年取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書後,祖籍中山的澳門律師阮嘉銳每兩週至少有一天來到位於中山市的廣東凱行律師事務所,參與涉及大灣區內跨境案件的處理。
以往,涉及跨境法律適用的案件,阮嘉銳和其他澳門律師只能爲澳門客戶推薦內地的律師朋友,沒有資格親自經辦。隨着國家在大灣區內地九市開展香港、澳門執業律師取得內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阮嘉銳和一批港澳律師走進內地律所,開始爲大灣區客戶提供跨境法律服務。
“我過來內地的次數也多了。”阮嘉銳說,在工作中,他發現大灣區內地城市與澳門間商業活動頻繁,越來越多的粵澳青年組成“大灣區家庭”,粵港澳大灣區各城市的聯繫愈發密切,大灣區越來越像一個整體。
阮嘉銳認爲,大灣區內法律規則對接爲港澳執業律師提出了新的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
“以前只能把客戶送出去,現在可以實際經辦案件。”阮嘉銳說,過程中會發現此前未曾關注的新問題,持續爲客戶提供意見,幫助他們更好解決問題,“既拉近了和客戶的關係,也提升了我的專業能力,對個人的職業發展來說是一大利好。”
現在,阮嘉銳的工作重心主要在澳門,他期待未來開發更多大灣區內地城市的業務。“希望通過我們的專業服務,讓更多人能更便利地在大灣區投資興業,讓大灣區發展得越來越好。”他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