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頭條·新時代中國調研行之看區域·大灣區篇|“三向奔赴”——粵港澳大灣區從“硬聯通”“軟聯通”走向“心聯通”

新華社廣州12月11日電 題:“三向奔赴”——粵港澳大灣區從“硬聯通”“軟聯通”走向“心聯通”  新華社記者陳凱星、肖思思、田建川  珠江入海,海潮涌動。  12月11日,粵港澳大灣區又一重大跨海工程——黃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車。  在粵港澳大灣區,一座座跨江跨海通道飛架,天塹變通途;高鐵飛馳、公路網密佈、世界級機場羣四通八達……  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有人說粵港澳大灣區徹底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習慣。  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規則機制“軟聯通”,正讓大灣區居民“心聯通”。何以“三向奔赴”?新華社記者走進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特質的國際一流灣區尋找答案。

“硬聯通”:天塹變通途

伶仃洋上,煙波浩渺、海天一色,港珠澳大橋如同一條巨龍飛騰在湛藍的大海之上。  自2018年10月建成通車以來,隨着“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這座連接粵港澳三地的大橋不斷刷新車流量和客流量紀錄。港珠澳大橋邊檢站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澳門單牌車日均通關量超4100輛次,香港單牌車日均近4200輛次,大橋出入境車流量單日最高超過2.2萬輛次。  港珠澳大橋是“一國兩制”下粵港澳三地首次合作共建的超大型跨海交通工程。2018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宣佈大橋正式開通並巡覽大橋。習近平強調:“這是一座圓夢橋、同心橋、自信橋、復興橋。”  2024年6月30日,大灣區又一備受矚目的超級工程——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開通。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爲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爲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提供更好服務保障。”  在粵港澳大灣區內,跨江跨海通道不斷加密,有6條已經建成通車,分別是1997年通車的虎門大橋、2008年通車的黃埔大橋、2018年通車的港珠澳大橋、2019年通車的南沙大橋、2024年通車的深中通道和黃茅海跨海通道。另有3條分別是建設中的獅子洋通道、規劃中的蓮花山通道和伶仃洋通道。  港澳居民探親返鄉之路更近、更順了。據不完全統計,平均每5個香港人就有1人祖籍江門,每3個澳門人就有1人祖籍江門。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盧偉國說,從香港出發,驅車經過港珠澳大橋和黃茅海跨海通道,可更快抵達江門臺山市。  近年來,大灣區交通基礎設施“硬聯通”不斷提速,爲灣區一體化發展和區域協調發展暢通了“大動脈”。  在跨海跨江通道羣之外,“軌道上的大灣區”正加速形成“1小時生活圈”。從廣州南站出發,乘坐廣深港高鐵只需48分鐘,就能抵達香港市中心的西九龍站。  如今,大灣區城市羣的多層次軌道交通體系不斷完善,已初步形成由國鐵幹線、城際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組成的多層次交通網絡格局,在建和運營軌道交通里程已超過5400公里。  今年5月,粵港澳大灣區最長城際鐵路貫通,形成了一條全長258公里的交通大動脈,自東向西連接了惠州、東莞、廣州、佛山、肇慶。“旅客搭乘城際鐵路與地鐵一樣便捷,實現隨到隨走,無需提前購票,出行時間更加靈活。”廣東城際鐵路運營有限公司車服中心主任工程師張巧說。  此外,粵港澳大灣區正崛起世界級機場羣。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有7座運輸機場,航線四通八達。今年11月28日,香港國際機場三跑道系統正式啓用,機場整體運力將增加50%,每年可處理1.2億人次客運量和1000萬噸貨運量。  “三跑道系統啓用,將在進一步增強香港國際航空樞紐競爭力的同時,讓整個粵港澳大灣區聯通國際的能力如虎添翼。”香港機場管理局(機管局)署理行政總裁張李佳蕙說。

“軟聯通”:“一國兩制”新實踐

來自澳門的首批大灣區執業律師譚曉紅已在廣州南沙執業兩年多時間了。成爲大灣區律師後,她的業務更忙了,時常往返於廣州、珠海、澳門等大灣區城市。譚曉紅說,希望可以發揮自身所長,助力澳門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及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  “一國、兩制、三法域”是粵港澳大灣區的顯著特點。近年來,內地與港澳在經濟社會領域良性聯動、優勢互補、發展共促,但在司法領域,三地民商事領域的法律規則和司法實踐都存在差異。  司法規則銜接的前提,是司法從業人員深度交流與合作。截至今年9月,已經有近500名港澳法律人士取得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證書。他們往返於內地和港澳之間,不僅提供專業法律服務,也在不斷適應內地法律體系,融入本地生活。  “近年來,內地與港澳司法協助、交流、研討、互鑑等活動不斷增多,有效促進三地增強法治認同、法治共識、法治互信。”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民四庭庭長辜恩臻說。  “灣區標準”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重要載體。2023年4月,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香港特區政府工業貿易署、澳門特區政府經濟及科技發展局共同簽署了《關於共同促進粵港澳大灣區標準發展的合作備忘錄》,構建起“灣區標準”三地合作機制。  目前,粵港澳以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點民生領域爲切入點,已經共同公佈了215項標準,涵蓋食品、中醫藥、交通、養老、物流等32個領域。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處處長鄭文濤說:“我們以‘同一個灣區、同一個標準’爲共同理念,不斷促進大灣區各類要素便捷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灣區高質量發展。”  2023年2月,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迎來了包括“港企貸”在內的30條金融改革創新舉措。  “以前,我們在香港的公司經營記錄和信用記錄,無法用於支持在前海註冊的公司進行銀行貸款。”港順(深圳)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負責人尤尊尼說,公司是一家入駐前海的港資企業,“港企貸”給像它們一樣的港資小微企業,提供了一條跨境融資新渠道。  今年11月,首批207名香港工程師通過粵港澳大灣區工程專業職稱評價,取得內地相應工程專業的職稱資格。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寧漢豪說,首批試點工程專業的職稱評價順利完成,體現了國家對香港專業人士的支持和關愛,也能讓香港的專才更好地爲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今年10月,香港特區政府與國家商務部共同簽署協議,在金融、電信、建築、旅遊等領域,進一步降低或取消對香港服務提供者的准入門檻。香港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鬍健民說,這意味着更多香港專業人士可在內地取得執業資格。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堅定依靠改革、開放、創新,走出一條高質量發展的新路。如今,從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到跨境金融、合作查驗等專業領域,從人才跨境往來、車輛跨境通行、數據跨境流通到政務服務跨境合作……粵港澳三地持續擴大規則銜接、機制對接覆蓋面,逐步打通大灣區居民關切的難點堵點。

“心聯通”:打造“優質生活圈”

“記得小時候父母帶我去中山泡溫泉,從香港出發一個小時到澳門,再轉車到珠海特區,再過關轉到中山,從香港到中山要走接近一天時間,現在我帶孩子去中山不到一小時就到了。”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立法會議員霍啓剛說,粵港澳大灣區改變了一代人的生活習慣。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佈5年多來,大灣區不僅已形成“1小時生活圈”,更構築了“優質生活圈”。  走進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政務服務中心,156個服務窗口可辦理20個部門的998項政務服務事項。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商事服務局副局長邱潤華說,政務服務中心最大限度減少企業和羣衆辦事跑動次數,便利了澳門居民來橫琴就業、生活、創業。  今年9月,澳門企業真健康(廣東橫琴)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導航定位微波消融系統”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公司創始人張昊任表示,自2023年公司總部正式搬到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後,企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11月30日,粵港跨境直通救護車開通。粵港兩地牌照救護車可由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點對點通關轉運至香港指定公立醫院。此舉將大幅降低患者轉運通關時間,減少患者在轉運途中的風險。隨着大灣區醫療融合加快,“北上就醫”的港澳居民也日漸增多。  “當前,廣東攜手港澳,以灣區人民健康需求爲導向,以塑造健康灣區爲目標,以醫療、人才、藥械三聯通爲抓手,同頻共振、主動作爲,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衛生健康高質量發展。”廣東省衛生健康委主任劉利羣說。  據介紹,今年以來,粵港澳三地不斷深化醫療服務規則銜接、機制對接,持續打造優質高效的衛生健康服務體系。《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的“健康灣區”藍圖正在加快塑造成形。  作爲中國經濟最具競爭力和最具活力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2023年經濟總量突破14萬億元。  “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羣連續5年被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爲全球創新指數第二名。目前,大灣區研發投入強度超3.4%,研發經費投入、發明專利有效量、專利合作條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等主要科技指標均保持全國首位。  隨着大灣區經濟、科技、文化、民生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加深,一個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正在不斷拓展新空間。  目前,超20萬名港澳居民在粵工作發展,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超過34萬人次,融合發展、共建灣區已成爲三地居民的普遍共識。三地民衆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不斷增強。  展望未來,粵港澳定能攜手打造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走出高質量發展之路、彰顯中國式現代化特質的國際一流灣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