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覓瑞集團周礪寒:東南亞市場非“短平快”,企業“出海”需做好持久戰準備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佳英 實習生薑伊菲 廣州報道
“東南亞市場並非‘短平快’的市場,不像國內可以實現迅速放量,而是需要長期的耕耘。因此,若想‘出海’至東南亞,企業需做好迎接一場長期持久戰的準備。”
12月12日,在由南方財經全媒體集團旗下《21世紀經濟報道》、21世紀新健康研究院主辦的“南方財經國際論壇2024年會暨2024(第八屆)21世紀大健康產業論壇”上,新加坡覓瑞聯合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周礪寒博士(兼新加坡企業發展局董事)就“醫械‘出海’東南亞的機遇與挑戰”話題展開分享。
作爲東南亞唯一的發達經濟體,新加坡已成爲中國藥械企業出海的熱門選擇。在周礪寒看來,新加坡憑藉其獨特定位,可以爲中國醫械企業出海賦能。
首先,包含新加坡在內的東南亞市場極具多樣性。雖然東盟地區總人口約爲6.6億,並不大的人口數量構成的並非一個單一市場。周礪寒指出,對生命醫藥企業而言,東南亞市場實際上由包括新加坡、雅加達、吉隆坡、曼谷、馬尼拉,以及越南的河內和胡志明在內的5至6個首都圈組成。這些地區在信仰、文化、語言和歷史上各具特色,同時聚集了東南亞最富有的8000萬至9000萬人口。以新加坡爲代表的市場擁有較爲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其中新加坡不僅擁有較爲完善的公立醫療體系,還分佈着約1700家社區診所,爲藥械的基礎應用提供了堅實的場景。
“在這6個首都圈中,特別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這3個市場,其利潤空間普遍高於國內。只要我們具備優質的技術和產品,進入這些市場無需陷入價格戰。”
其次,在當前融資環境下,在出海過程中是否計劃在海外市場進行融資,也是企業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之一。周礪寒表示,新加坡是東南亞最大的企業投資中心。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新加坡已吸引了全球絕大多數製藥和醫療器械領域的投資者。在東南亞的整體投資生態體系中,新加坡的創投和私募股權(PE)投資佔比高達73%。
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對引進企業的投入和支持也極大促進了創新。自1990年起,新加坡推出了完善的國家科研、創新與企業發展計劃(RIE)五年計劃。目前,該計劃已進入第七期(2021—2025),總投入高達240億美元。
“除了跨國大型企業在新加坡開展高端製造外,本土或引進的中小型生命科技企業,在全球資本的支持下,也將成爲新加坡未來經濟轉型和發展的新引擎。”
此外,針對出海過程中不可迴避的“監管”問題,新加坡藥監是全球首個被WHO認定爲4級國家監管機構(NRA),因此,許多地區對新加坡的批文高度認可。例如,在新加坡註冊的診斷試劑數據可以直接提交至泰國進行審批,無需額外臨牀試驗。同時,菲律賓的監管體系也提供快速通道,馬來西亞和印尼等國家對新加坡本地的批文具有高度認可。
除在東南亞市場外,新加坡的監管體系與美國FDA和歐盟EMA有深度關聯,這意味着企業在新加坡開展的臨牀試驗和註冊工作,其數據在歐美監管機構中也具有高認可度。
周礪寒指出,“企業在東南亞市場的出海佈局,究竟是簡單的貿易行爲,還是要藉此機會在海外建立新的國際品牌,將企業定位爲真正的國際化企業,是每個企業值得深思的問題。”
從具體案例來看,以覓瑞爲代表,其自2014年完成研發隊列及前瞻性臨牀試驗超5,000人,自2021年以來交付癌症檢測試劑盒及臨牀檢測服務超100,000人次,迄今在多國完成了超過10個臨牀診斷產品的註冊報證。此外,覓瑞自2016年來,向國內外知名投資機構募資累計超2億美金。覓瑞如今成長爲東南亞規模最大、體系最完善的分子診斷研發及商業化服務平臺之一,離不開與上述新加坡獨特生態系統的共同成長。
據瞭解,覓瑞是一家全球領先的RNA液體活檢公司,專注於血液cfRNA與cfDNA的研究,同時整合蛋白質、影像學及流行病學等信息,通過多維度機器學習模型的開發,重點佈局全球常見高發癌種早篩早診的業務管線。目前,總體佈局上,覓瑞近80%的業務在東南亞,近20%的業務在中國,另外在美國和日本也有相關的業務。
“我們國內醫療行業在過去十年發展出的新科技、新產品是非常符合整個亞太生態圈的需求的,它可以真正給大家帶來醫療與社會效益,爲經濟賦能,創造更大價值。”
周礪寒坦言,覓瑞的發展和成就與新加坡RIE計劃的扶持密不可分。2014年成立初期,覓瑞便獲得了來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旗下創投部門提供的首筆非股權資金支持。近年來,覓瑞陸續與新加坡三大公立醫療系統及衛生部合作開展單癌及多癌篩查研究和試點,在貿工部的支持下在新加坡組建了東南亞首個體外診斷智能生產車間,與新加坡本地的醫療生態系統形成了深度協同。
“如果能夠與新加坡的院校和政府深入合作,新加坡的體系對於那些擁有優質技術,並能爲本地社會帶來臨牀價值和經濟效益的企業,會提供極大的支持。”周礪寒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