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學者談「非和平統一」 :除軍事、經濟還需做好2準備

關於「非和平統一」,大陸學者金燦榮:大陸要做好哪些準備? (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大陸司法及安全五部門21日發佈懲治臺獨22條意見,引發各界議論。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美國問題專家金燦榮22日在觀察者網撰文稱,對於臺灣問題,從當前各種客觀態勢來看,儘管中國大陸一直把和平統一視作優先選項,但他認爲非和平統一的現實可能性更大,「也因此,大陸要提前做好非和平統一的準備,關鍵中的關鍵還是軍力準備」。

文章稱,520後登場的「聯合利劍-2024A」演習有個特點——冷啓動,即沒事先宣佈,一宣佈,部隊已經到附近了。此外,這次軍演覆蓋範圍更廣、距離臺島更近、兵力規模更大、實戰意味更濃。現實來看,東部戰區現在拿出來的這些手段,已經夠用了。

當然,如果真動手,解放軍可能希望處理得更漂亮點,而要想動手後打得漂亮,也都要提前往最壞處做準備,即假設美國及其盟友會全力以赴介入。

此外,軍迷們應該都知道,在戰爭中,由海向陸的登陸戰是最難打的,而臺灣本身的防禦體系是很好的,因爲兩蔣時期一直在完善,之後也沒有停止,再加上美國的盡力幫忙,因此也有軍事專家認爲臺灣的防禦體系甚至是超過以色列的。

文章稱,考慮到臺灣本身防禦能力強、登陸作戰本就不易,再加上美國及其盟友的全面干預,不得不承認,武力解放臺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當然,也相信我們的解放軍肯定還有很多手段未展示出來,他們正爲此加緊努力。對了,儘管我們的軍事現代化正很好地向前推進,但我們畢竟多年沒打過實戰了,因此這方面也要做好準備。」

第二重要的,就是經濟準備。

文章稱,經濟方面,中國現在的經濟存在一個大問題,就是缺乏經濟戰略自主性。中國經濟的體量,若根據2011年的不變匯率計算,中國的GDP達到美國的79%;若按當下的匯率,中國的GDP是美國的65%;若看購買力平價,是美國的120%至160%,浮動不等,但總體是超過美國的。可以說,中國經濟的體量是很大的。

但是,中國的經濟也挺脆弱的。糧食需要進口,中國是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去年進口糧食1.69億噸;石油方面,中國的對外依賴度是73%;天然氣方面,對外依存度是42%;另外,我們也缺很多礦物質。

另一方面,中國經濟的一大缺點就是缺市場。

中國的產品生產量大,如世界貿易組織數據所顯示,2023年中國出口國際市場比例14.2%,連續7年保持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地位;此外,相比其他國家的製造,中國的產品還物美價廉。

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商業信譽特別好——關於這點,以前說得不多,以後得多說。假設一個外國商人在中國訂貨,要求下個月15號交,中國人肯定加班加點完成任務。如果這外商傻傻地跑到印度訂貨,到了15號,印度人很可能說「啊?還有這個事情啊?」他就開始耍賴了。

文章稱,總的來講,中國的製造生產及產品質量沒說的。但是,現在有個糟糕的困境,大陸國內市場消化不了這麼多產品,還要依賴國際市場尤其是美國市場,爲此還以出口退稅的名義補貼他們,每年累計辦理出口退稅逾上兆元人民幣。

文章稱,國內需求不足,缺乏市場,這一情況稱作缺乏經濟戰略自主,這是中國需要解決的問題。

文章稱,除了軍事、經濟準備,政治上也需要統一。目前大陸國內對於是否採取非和平手段統一這一選項,態度還不是完全統一的。

再就是,中國要盡力爭取到國際社會的理解。很多國家是完全支持「一箇中國」原則的,對於這點,還需要進一步做實。

像今年5月16日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俄羅斯聯邦在兩國建交75週年之際關於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就有明確聲明:「俄方重申恪守一箇中國原則,承認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反對任何形式的『臺獨』,堅定支持中方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實現國家統一的舉措。」——注意最後半句話。

文章稱,總之,臺灣問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過程中的一個特殊難題,而目前這一難題正在激化,且激化的原因不是出自中國大陸,而是美國和「臺獨」當局,「某種意義上講,事態演變跟我們的意願關係不大,等他們要做事,我們可能就沒得選了。」

文章強調,雖然大陸已下定決心要統一,但是優先選項還是和平統一,然而現實是和平統一的希望越來越渺茫,因此大陸有必要提前做好非和平統一的準備,其中既包括軍事、經濟,也包括國內政治及國際理解,這些都需要認真地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