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發現 雄果蠅基因缺失導致同性求偶

暨南大學與東海大學的研究團隊發現,果蠅基因缺失會造成雄蠅同性求偶行爲。(暨南大學提供/林志成臺北傳真)

暨南大學與東海大學組成的跨校研究團隊,發現雄果蠅大腦內參與胰島素生成的細胞因基因缺失,將會造成類胰島素神經激素過度分泌,最終發生雄果蠅同性間的求偶行爲以及夜間睡眠障礙,這結果有助於植物病蟲害防治以及糖尿病研究。

暨南大學應用化學系教授傅在峰、副教授曾惠芬與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蔡玉真等組成跨校研究團隊,利用果蠅模式生物一窺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間緊密維繫的求偶行爲反應,研究成果登上國際頂尖期刊《自然通訊》。

6年前的初秋深夜,蔡玉真一如往常的在研究室挑燈研究,發現一基因轉殖品系的果蠅具有明顯的夜間睡眠障礙與過度活動的行爲,更意外地觀察到該轉殖品系雄蠅間具有明顯的同性間求偶行爲,這些「觀察」成爲展開研究的重要開端。

暨南大學與東海大學的跨校研究團隊發現,在雄果蠅大腦內參與胰島素生成的的細胞簇中,若其中的wide awake(又稱wake)基因缺失,將使胰島素神經激素的過度分泌,導致嗅覺感覺神經元對雄性特異之性費洛蒙的感受力顯著降低,終至發生雄果蠅同性間的求偶行爲。

傅在峰說,單一基因wake在神經分泌細胞主導一系列長距離且複雜的神經、內分泌網絡活動,影響複雜的動物行爲,透過基因操作也能操控生理反應,希望針對植病昆蟲害提供新興防治策略,未來更將進一步檢視人類或高等動物wake同源基因是否也具此重要功能,進而應用在醫療做爲胰島素分泌、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