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常見「注意力缺陷過動症」 陸科學家發現相關新基因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簡稱ADHD)是兒童、青少年期常見的行爲障礙,原因目前仍不明,一般認爲是由多種生物因素、心理和社會因素所致。而中國科學家近日合作研究,發現了兒童多動症相關新基因。
根據「中國科學院」官網刊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王晶研究組與北京大學第六醫院王玉鳳研究組、北京大學劉東研究組合作,在中國漢族兒童注意缺陷多動障礙(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患者中開展了國際首個ADHD執行抑制功能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並發現了新的與ADHD執行抑制相關的易感基因。
ADHD是兒童、青少年期常見的行爲障礙,患病率在5%左右,主要表現爲與發育不相稱的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及衝動。ADHD致病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認爲是由多種生物因素、心理和社會因素所致的一種綜合症。目前候選基因關聯研究發現了一些與疾病相關聯的基因,但這些基因對疾病的表型變異只有3.3%的影響力,而且只能解釋遺傳力的4.3%。同時,該病表型複雜、異質性高,因此目前的全基因組關聯研究都沒有發現顯著的疾病易感基因。
▲兒童示意圖。(圖/CFP)
已有研究表明,執行抑制功能受損是ADHD患者的核心缺陷。爲更加深入瞭解ADHD的發病原因,研究人員開展了國際上首個ADHD執行抑制功能的兩階段GWAS(全基因組關聯分析)研究,使用Stroop色字-干擾測驗評估1702例病例的執行抑制功能,最終在7p22.3上發現了一個和Stroop測驗的詞幹擾時間顯著相關的新的易感位點(rs11514810)。
同時,網路分析顯示大多數與MICALL2 相互作用的基因均與精神疾病相關,而調控特徵分析和表達數量性狀位點(eQTL)數據顯示該位點促成MICALL2 在人腦中的表達。此外,研究發現透過抑制與MICALL2 同源的斑馬魚基因的表達,可誘發多動-衝動樣行爲,該行爲可透過ADHD的臨牀藥物——阿託莫西汀來緩解,從而進一步驗證了該基因對ADHD的致病作用。
研究結果表明,在ADHD的多動-衝動行爲中,MICALL2 是與執行抑制缺陷相關的新的易感基因,進一步強調了神經發育基因在ADHD的致病機制中的可能作用。執行抑制在精神疾病發病機制研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該研究作爲第一個行爲-認知表型層面具有顯著結果的GWAS研究,爲抑制功能的遺傳機制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同時表明從內表型角度入手研究ADHD致病機制會有新的發現。
該研究是王晶研究組同臨牀醫院合作,應用生物信息學方法探索複雜疾病致病機制所取得的系列成果之一。日前,相關論文已經正式發表於《分子精神病學》(Molecular Psychiatry)雜誌。
★圖片爲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 版權聲明:圖片爲版權照片,由CFP視覺中國供《ETNEWS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臺未經CFP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