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茲訪陸前夕 德智庫:德企對陸「去風險」有顯著成效
德國智庫「ifo經濟研究所」最新調查顯示,德企對陸「去風險」已取得顯著成效。圖爲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右)2022年11月在北京會見德國總理蕭茲(左)。(路透)
在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 啓程前往中國大陸訪問前夕,德國智庫「ifo經濟研究所」最新調查顯示,德國工業和貿易領域仍依賴大陸原材料和中間產品的企業比例已降低至不到40%,德企對陸「去風險」已取得顯著成效。
德國之聲報導,德國ifo經濟研究所11日發佈「德中貿易關係的轉捩點?」調查報告。報告首先指出,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不僅標誌着德國安全政策的轉捩點,也是德國對外經濟政策的轉捩點,德國經濟對大陸的依賴備受檢視。
該研究所今年2月對企業進行的代表性問卷調查顯示,仍依賴大陸重要投入的德國製造業比例已從2022年的46%下降至37%。同樣的趨勢亦呈現在貿易領域,批發貿易從44%降至35%,零售貿易從43%降至36%。這與兩年前那次在俄烏戰爭爆發之前不久的調查結果相比,有了明顯下降。
調查顯示,幾乎所有工業部門從大陸購買重要中間產品的德企比例都有所下降,其中「去風險」成效最爲顯著的是傢俱製造和汽車製造業,對陸供貨依賴分別降低了29個和17個百分點。唯一例外的是化工產業,該領域有46%的受訪企業表示依賴於大陸的供貨,比2022年增加了5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德國企業在大陸設有自己的生產基地,並且從這些生產基地獲取重要的中間產品,這些企業所佔的比例與2022年相比,實際上幾乎沒有發生變化。
除了供貨管道多元化之外,政治不確定性的增加也成爲減少對陸依賴的原因之一。調查顯示,2022年有41%的受訪企業將政治因素列爲減少從大陸進口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一比例今年已升至65%。
Ifo研究所的這份報告最後總結指出,對許多德國企業來說,供應鏈的多元化仍然是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不過,同時必須注意到的是,德國工業企業在大陸的直接投資是促使德國從大陸進口產品的一個重要因素,而且具有一定的穩固性。德國政府如果要推動貿易多元化的進程,就必須將對外直接投資納入關注視野。
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 將於4月14日至16日對大陸進行正式訪問,並會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這是德國繼去年7月發佈「中國戰略報告」,提出「去風險」和降低對中國依賴的總體目標後,德中兩國領導人首度實體會面。這也是蕭茲就任德國總理以來第二次訪問大陸,上一次是在2022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