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企憂陸風險陷迷茫?德媒:尋找「中國+1」夥伴

對華業務去風險,德媒:德企該跟誰做生意?(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據法國廣播電臺引述《柏林晨報》(Berliner Morgenpost)報導,德國企業應該對在華業務去風險,許多企業也希望如此。那它們應該跟誰做生意呢?德國學者、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羅爾夫·J·朗哈默觀察,由於德國政府的對華戰略,「現在只知道不再想要什麼,但應該走向何方,德國自己似乎還不太清楚。」

德國對外貿易商會在中國設立了專門服務處。如果公司想要遠離中國,他們會得到支持。這並不一定是關於徹底告別中國的建議,而是關於在中國境外的其他國家開展某些商業活動的建議。 這一戰略被稱爲「中國加一」。

外貿商會最近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一半的企業表示希望降低經營風險。一種方法是將管理、研發或生產等活動安排在多個地理上不同的基地。商會多元化辦公室特別建議赴印度、日本、韓國、泰國、新加坡和越南。臺海緊張局勢、美國和歐洲可能對中國實施嚴厲制裁、中國經濟發展低迷等,是企業希望在其它國家發展業務的原因。

德國政府呼籲德國經濟「去風險化」,並警告北京政府不要採取旨在「造成經濟和技術依賴」的政策。如今,在一些領域,例如稀有金屬、鋰電池、太陽能或活性藥物成分,德國已依賴中國。爲了重新獲得或維持德國的經濟主權,德國政府呼籲「去風險化」。「我們的目標是在亞洲建立並擴大平衡的夥伴關係,同時又不與中國隔絕。具體而言,這意味着:德國和歐洲企業需要新的夥伴關係。」

亞洲有前途的商業夥伴有越南和印度。例如越南。RRC Batterien 的新生產設施已在那裡運營一年。該公司位於德國薩爾州洪堡(Homburg),生產用於機器人、無人機以及醫療和國防技術設備的電力存儲設備。

RRC說,新工廠旨在「實現我們在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供應商和生產基地的多元化」。在越南的幫助下,「我們可以更好地緩解供應鏈可能出現的中斷,確保供應持續可靠。」

越南德國對外貿易商會還知道許多其他例子。100多家德國企業在那裡有530個投資項目。它們提供了近50000個工作崗位。諮詢公司是焦點,但機械、紡織、化學和電子等行業的生產也很強勁。汽車配件供應商博世、工業氣體制造商梅塞爾和製藥商斯塔達等公司都在越南開展業務。商會直言:「發展新生產地點的最強烈動機是『中國加一』戰略。」

另一個潛在目的地是印度。該國擁有14億居民,提供的市場規模與中國相當,但經濟上要貧窮得多。德國聯邦經濟部長羅伯特·哈貝克(綠黨)定於10月底主持德國商業亞太會議。柏林德國工商會對外貿易負責人特雷爾表示:「德國企業可以從與印度加強合作中受益;印度是半導體和藥品生產的理想地點。」、「數位化移動的研發也有潛力」。

德國和印度之間的貿易額略有增長,到2023年將達到300億歐元。除其他外,化學品、藥品、機器和服裝都從印度進口。爲了加強印度作爲貿易伙伴的地位,歐盟委員會正在制定一項貿易協定,儘管談判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但在尋找新夥伴時,人們不能拋開現實。中國作爲德國企業的貿易伙伴和所在地的重要性如此之大,以至於拋開中國時很難迅速重新實現平衡。去年德中總貿易額(進口加出口)超過2500億歐元。該國約佔德國對外貿易總額的8%,是最大的貿易對手國。印度和越南的排名則要低得多。他們在德國交易量中所佔的份額分別爲1%和0.5%。墨西哥、南非和巴西等其他新興國家的情況也類似。然而,一羣這樣的新夥伴合在一起應是可以制衡中國的。

但由於其對華戰略,德國政府現在只知道它不再想要什麼,但應該走向何方,自己似乎還不太清楚。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的羅爾夫·J·朗哈默 (Rolf J. Langhammer) 表示:「據我們所知,聯邦政府尚未制定戰略來增加與印度、巴西和其他新興國家的貿易,從而實現貿易多元化,與中國市場拉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