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午餐搞非基/四方共創高雄非基改校園
前言:高雄市校園午餐相較於全國其他縣市一直備受矚目。2013年9月起,臺灣無基改推動聯盟、高雄市長、教育局官員、在地學者及家長聯合推動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行動。2014年12月選後,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持續監度政策落實進展,目前僅剩七間學校使用基改黃豆製品,謹以此文紀錄這一路走過的高雄市行動歷程。
2013年五月,臺灣無基改推動聯盟結合基改食材與校園午餐兩項議題,舉辦「校園午餐 要營養不要飼料」記者會,指出校園午餐普遍使用以進口飼料級基改黃豆爲原料的豆製品,其隱含的農藥嘉磷塞殘留及基改風險議題都大大影響了在校學童的飲食健康。此記者會引起社會大衆熱烈討論,教育部更隨即於六月發文要求各級學校避免使用基改黃豆及玉米食材。
在這全國第一波非基改校園午餐行動浪潮中,首個採取地方行動的縣市,就是高雄市。
臺灣無基改推動聯盟拜訪高雄市議員張豐藤與黃柏霖辦公室,討論校園午餐全面採用非基改食用級黃豆製品之可能性,同年九月,由兩位議員跨黨合作於高雄市議會舉辦全國首次地方發起的「基改作物退出營養午餐」公聽會,臺灣無基改運動推手臺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以專家身分共同與會。最終達成「高雄市教育局及相關主管單位將要求各校的校園午餐所使用的基改食材予以標示、公告,午餐食譜資訊公開,並於各校校園午餐招標規範中,明訂使用基改食品的資訊,如業者承諾不使用基改食材,應以明文切結。」之具體結論。
2013年11月及2014年5月,高雄市府領先全國縣市共計召開二次「推動高雄市國中小學營養午餐全面改用非基因改造食品級黃豆」專案聯席會議。出席會議的教育局體健科科長表示,站在地方行政的角度,他們曾將教育部來文通傳給各級學校,建議各校避免使用黃豆及玉米的基因改造食品,應優先使用經中央主管機關核可食品級黃豆作爲午餐食材。據教育局在公聽會後的調查顯示,有223間、近七成的學校回報逐漸重視並採購非基改黃豆製品,使用品項包括豆腐、豆乾、油豆腐及豆漿等,比例爲全國之冠。
中山大學公行所彭渰雯教授、中山大學社會系邱花妹教授及旗美社區大學張正揚主任則在市府婦權會環境與空間小組會議中,明確要求施政團隊針對國中小學午餐改用非基改食品級黃豆提出具體計劃與時間表。
2014年10月,高雄市議員張豐藤於市政總質詢時公開邀請市長陳菊簽署「基改食材退出校園午餐」承諾書,陳菊市長不僅當場簽署,更表示高市府將持續推動校園使用在地食材以確保孩童的健康飲食,同時她也呼籲中央主管機關應落實基改食品源頭把關機制,高雄市自此成爲全國允諾推動非基改校園午餐的十九縣市之一。
選舉結束後,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持續關心各縣市政策施行進度,觀察六都市長之中,臺南市長賴清德最早發文要求學校午餐應採用非基改食材、臺北及臺中各以漲價機制鼓勵各校增加非基改食材使用數量,而原本在非基改校園午餐進度上領先全國的高雄市,卻遲遲未見市府提出更進一步的具體落實政策,讓人不免心焦。
2015年3月,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發起「寫信給花媽,儘快要求學校全面採購非基改食材」行動,號召市民寫信至高雄市民信箱。3月20日收到市府回函表示持續配合市府政策推動國中小學校使用非基改食材,亦請農業局提供本地生產非基改黃豆販售通路供學校採購參考並公告於網站,以利學校午餐採購。但此四平八穩的官方回函並未能實際說明目前非基改校園午餐推行現況與政策,因此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在六都市長上任百日進度報告中,對高雄市的進展表示相當失望,但仍希望能以民間身分協助採用更進一步的行動措施。
2015年4月20日,在高雄市議員張豐藤大力協助下,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團隊與張豐藤議員連袂拜訪高雄市教育局長範巽綠,瞭解高雄市非基改校園午餐政策之推動現況。負責校園午餐業務的體健科科長鍾毓英表示,目前高雄市不使用基改黃豆學校數已由103年度的153校,增加至104年度的252校,僅剩7所採民辦民營的學校尚使用基改黃豆製品,達成率已有97%,此外併發文要求各校於學校午餐食材登錄平臺上標示是否使用基改食材,做到資訊透明和飲食教育目的。對此結果,張豐藤議員與行動團隊成員皆感到十分振奮與欣慰,市府亦於會後發佈新聞稿公開說明目前進度。
會議中,針對自主標示非基改食材的資訊透明化現況,行動團隊則提出進一步的觀察建議。在校園午餐食材登錄平臺中實際抽查數間學校資訊,結果顯示有些學校未標示,有些則是標示錯誤(例如:「非基因」黃豆應爲「非基因改造)黃豆之誤),對此情況,範巽綠局長當場指示加強宣導。另外,行動團隊也表示落實非基改校園午餐行動正可與高雄市目前積極推動的校園食農教育相互呼應。
從2013年9月的跨黨合作舉辦的「基改作物退出營養午餐公聽會」至2015年4月爲止,一年半的時間,高雄市僅剩七間民辦民營學校尚使用基改食材,期盼高雄市校園午餐零基改的最後這一哩路能儘速達成,讓非基改校園自此於全國遍地開花。
●作者/陳儒瑋(校園午餐搞非基行動共同發起人)。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