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豬油混摻餿水油 食藥署領先國際用「植物固醇」揪出來
強冠黑心豬油事件喧騰一時,也引後續「滅頂」的骨牌效應。爲了保障國人健康,食藥署花了1年的時間,領先國際應用液相成層析串聯質譜分析技術,建立豬油混摻含植物成份油品鑑別方法,以植物固醇作爲鑑別指標,研究成果已於3月刊登於國際期刊《Food Control》,未來有望將此技術用於輔助原料端稽查,杜劣油事件再度發生。
2014年國內發生劣質油品事件,地下油行業者郭烈成收購使用過之廢油,於地下油廠精煉後,再賣給強冠公司製造成「全統香豬油」等產品販售,去年遭高雄高等法院判決12年有期徒刑,強冠董座葉文祥則遭判22年。
▲食藥署應用液相成層析串聯質譜分析技術,建立豬油混摻含植物成份油品鑑別方法。(圖/食藥署提供)
食藥署簡任技正高雅敏表示,現行食用油衛生標準的檢驗方法,只能針對衛生安全進行檢驗,無法用於辨別油品是否混摻非法油脂,因此才考慮研發新技術。
會選用植物固醇作最爲判別依據,是因對動物本身不會產生該化合物,但來自夜市及餐飲業的廢棄回收油,通常因烹煮過食材,具高含量植物固醇,其不會因爲高溫精緻、炒菜整個消失,若將其添加到豬油製品中,馬上就會露出馬腳。
研檢組科長廖家鼎也提到,食藥署曾在實驗室自行提煉豬油,進而分析油品中植物固醇的含量,結果發現油菜籽固醇(campesterol)與β-榖固醇(β-sitosterol)的含量趨近於零,較當時劣油事件產品低上4、5百倍。此外,利用DNA分析技術亦發現,部分問題豬油檢體中竟含有「雞」的成分,推測其可能混摻來自夜市炸雞排的廢油。
雖然食藥署未來不排除將此技術用於油品檢驗,但廖家鼎表示,「短期內可能不會實施」。因爲目前油品檢驗仍以是否含黃麴毒素、重金屬等安全考量爲主,混摻油品只是違反法規,不太會造成身體危害,會開發此技術,只是爲了杜絕摻僞假冒的發生,讓民衆購油更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