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的編制,突然就不香了
作者:鳳來儀
01
一大早,同時在一個羣裡看到兩位朋友連續發了兩篇文章,一篇是說高學歷逃離縣城,考編的幻境破滅,一篇是上海人開始假裝上班了。這兩篇放在一起,真是絕妙的對比。
縣城下不去、待不住,上海呢,連上海人都在假裝上班,你還跑到上海去做什麼?因此我腦海裡馬上想起這個題目:縣城待不住,一線留不下,到底何處能安放年輕人的未來?
前者,源於南周發的一篇調查報道,裡面的幾個年輕人,都是在某種考編的壓力下,尋求到了一份某縣城事業編的工作,然而不約而同的繼續陷入虛無和苦悶。
要說這些地方不好?這很沒有良心,這些地方很好,編制本身,就是最大的誠意,何況還有那些表達誠意的福利,包括但不限於住房補貼、人才公寓、子女就學、父母就醫、免費體檢等等。
以現在地方財政狀況來看,說掏心掏肺的付出也沒什麼問題。
然而,能出這樣的調查報道,恰好是因爲,事後雙方並沒有感覺到“爽”。原因當然是多方面的,不應該把板子僅僅打到任何一方的身上。
對那些到地方上考編的高學歷人士來說,現實和想象永遠存在差距。
先是工作上,單調乏味沉悶,一位博士去了當地的人事部門,所做的工作不過是每天收發三四份人事檔案,用她自己的話說,好像這事誰都能幹。
除此之外,要在縣城工作,工作能力和學歷並不是什麼特別重要的要素,在我看來,如果要想在縣城安家落戶紮根,首要的其實是要“油膩”,在那篇報道中也印證了我的觀點。
02
一位本碩畢業到一個縣城工作的女孩,就回憶了自己的經歷。
“多讀了幾年書,總被說年齡大,不好找對象。幾個三四十歲的男同事還給我介紹了當地一個無業的男人,他們總是問我,你們聊得怎麼樣了。”這種十分傳統的價值評價讓她感到不適。雖然她也來自另一個縣城,但“家裡人從來沒說過讓我儘快嫁人,也從來沒說過年齡大了就別讀書了”。
入職近兩個月後,她也沒獲得關於自己崗位的明確信息,“部門、辦公室、工位,這些都沒有”。她曾被安排去調試線上會議設備,會議開始後,一位男同事湊過來說,領導辦公室需要打掃衛生,“要我先把做人學會”。
“單位本來就有保潔員。”或許使喚自己能給同事帶來“優越感”,但往更深處探究,原因則可能是,高學歷人才的入場給他們帶去了職業焦慮。
另外一個男生,則需要習慣工作就是雜事:泡茶、訂公車、跟拍、打印名牌。
所以,雖然地方對所謂的高素質人才求賢若渴,但確實沒有什麼真正需要高素質人才乾的活。
招聘人才的公告裡動輒對名校碩博的需求,更多恐怕還是一種風潮,而這種過度要求學歷的風潮,又擺脫不了作秀的嫌疑。別的地方有這樣的要求,我們爲什麼不可以?
而另外一方面,我也不太同意報道中的說法,說這些孩子們有什麼所謂的“屠龍之技”。
一路考試從本科到博士,證明不了有屠龍術,只能證明考試比較厲害,算是合格的做題家。真正有屠龍術的,早就可以在市場競爭激烈的地方證明自己的實力,壓根不用找個地方去“上岸”。
小地方的收入,又衝抵不了日常的煩悶和無聊,因此很多上了岸的年輕人,入職後不久又離開了那裡。
03
縣城,也不是世外桃源,要想生根也不易。那麼大城市呢?大城市更難。
有文章說上海的中年人,都開始在星巴克、圖書館上班了。說在星巴克,如何判斷一個人是不是失業?只要你仔細觀察,就能大概勾勒出這裡的失業者畫像。他們每天都會在固定時段出現,點同一口味的咖啡,找個不起眼的角落位置,打開揹包掏出筆記本電腦,一待就是幾小時,除了飯點會出去,其他時候基本都在這裡度過。
然而星巴克的成本還是太高,一杯咖啡38好貴的,不如圖書館,帶個保溫杯坐一天,一毛錢不要。
一位北京網友分享了一個身邊的故事:
這些已經在一線大都市紮根的,甚至可以說事業有成的人都開始假裝在星巴克、圖書館上班了,不是他們不行,是崗位消失了,不見了,你讓年輕人如何應對這種寒冬?
前幾天,我還聽到一個故事,簡直就是“專殺”年輕人。
一個公司,一個大公司,一個美資大公司,一個在魔都的美帝大公司,行業是高科技芯片業,也開始批量裁員了,裁的是哪些呢?裁的是千挑萬選的新人,剛剛入職大半年過了實習期就要被裁掉了。這些年輕人,不僅失去了工作,還失去了應屆畢業生的身份,真是要多坑,有多坑。
一方面,是找工作越來越難,要求的學歷越來越高,另外一方面但這些高學歷的孩子們上了岸,拿到了事業編,卻又發現壓根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
這是什麼,這就是時代的特徵。用我最喜歡引用的一位長者的話說:一個人的成就除了要看個人奮鬥,還要看歷史進程。
什麼是歷史進程?
歷史進程就是加入WTO20年後,我們的主要大客戶們開始友岸外包供應鏈轉移,而債務驅動型的大經濟體,除了繼續加槓桿外,並沒有找到更合適的途徑。
等到槓桿加不動,外部環境又是友岸外包的趨勢,曾經配套全世界的產能,自然發生了過剩。
什麼都過剩,包括高學歷的年輕人。
因此,從某種程度上,我也理解了當今的年輕人。無需諱言,在很長的時間段裡,大家嘴上不說,很多中年人對年輕人是有腹謗的,覺得現在年輕人都怎麼了,集體反資本、反市場,甚至反智力。
但深思之後呢,我們這一代人,爲什麼崇尚市場經濟,因爲我們當年真叫做百業待興,就連房地產的價格都是那麼溫柔可人。
記得我自己在一個強二線城市買第一套位置很好的婚房的時候,一平方大約等於我一個月工資,加上女朋友的收入再用上公積金貸款,不到六年時間,我們就還完了全部房貸,無貸一身輕。
現在呢,現在就算強二線城市不太好的地段,要買一套新房,平均工資也至少六個月才能買一平方,這等於什麼,等於勞動價值貶值了六倍。如果在一線城市,這個數值應該是10個月到12個月,也就是說年輕人工作一年,才能買一平。不吃不喝了嗎?所以安家就基本別想了。而且,即使不安家,僅僅找個安身立命的工作,恐怕都很難。
勞動價值貶值到這個地步,年輕人自然而然會去反對他們能夠反對的一切。只有看明白這一點,才能理解當今年輕人。
最後,要我說想在小地方上岸,這些名校畢業的年輕人們,首先要放棄的就是所謂的理想,油膩一點就能在縣城安家。如果能在當地嫁娶進地方家族,在本地完全能做到歲月靜好,當然,星辰大海就別想了。
話說回來了,就算留在一線,就能像星辰大海了嗎?也未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