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聯大題材紀錄電影《九零後》反響熱烈 羣星閃耀 催人奮進
物理學家楊振寧
翻譯家楊苡
山河淪落處,羣星閃耀時。正在熱映的紀錄電影《九零後》中,楊振寧、許淵衝、潘際鑾、楊苡、王希季、馬識途等16位平均年齡超過96歲的國寶級大師出鏡亮相,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西南聯大學子。影片上映後反響熱烈,豆瓣評分高達8.2分,很多年輕觀衆評價,片中大師們崇高的愛國品格、勤奮的學術精神和認真的人生態度催人奮進,令他們大爲感動。該片導演徐蓓說,她希望通過一個個聯大學子的個體視角,串聯起西南聯大的珍貴歷史。
以學子視角串起聯大記憶
拍攝西南聯大題材,對徐蓓來說不是第一次。早在2018年,她就已經拍出5集紀錄片《西南聯大》,完整展現和解讀了這所大學所具有的永恆魅力和精神力量,在業內和觀衆中均收穫了較高口碑。
當接到拍攝同題材的電影邀請時,徐蓓有些抗拒,“相當於你剛剛跟西南聯大談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投入的情感、精力和智力都達極致,現在又要再做一個,有點不知從何說起。”但出於對西南聯大極深的情懷,又被片方的誠意所打動,徐蓓答應拍攝《九零後》,前提是找到一個全新的視角。
徐蓓把曾經看過的西南聯大相關資料全部搬回書桌,開始從頭看。她還去豆瓣、微博等社交媒體瀏覽觀衆對《西南聯大》的反饋,提煉出一些規律性的發現。“大家對第三集《大學之大》的評論最多,這一集是講聯大學生和學校、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係。很多人會引用片中楊苡那句‘make the most of everyday’(過好每一天),還有人稱讚大師們的狀態,說他們的眼神是有光彩的……”
在徐蓓看來,電影往往從一個很簡單的點出發,逐漸傳遞出有關人性、歷史、精神層面的很多信息。因此,她決定以聯大學子的視角出發,從他們各自的現狀開始,串起他們有關這所學校的青春記憶。
呈現不一樣的鄧稼先形象
在西南聯大閃耀的羣星中,《九零後》刻畫筆墨最多的,要數“兩彈”元勳鄧稼先。影片講述了他在西南聯大求學、赴美讀博、歸國參與“兩彈”研發等故事,還有楊振寧等人對鄧稼先的深情回憶。很多觀衆都被鄧稼先的事蹟感動落淚。
當徐蓓研讀資料時,在一批當年聯大物理系同學寫的回憶錄中,她發現他們描述的鄧稼先,跟大衆所熟知的科學家形象不太相同。“鄧稼先的傳記,包括楊振寧寫的文章《鄧稼先》,還是一個挺符合我們想象的規範敘事,但那篇回憶文章裡的鄧稼先,就是純粹的同學眼光,讓人耳目一新。比如,大家說鄧稼先在學校的外號叫‘小孩’‘Pure’,還寫他喜歡在課堂上問各種問題,喜歡纏着同學們給他講故事,我就覺得太可愛了!”
看完那篇文章後,徐蓓決定,文中關於鄧稼先“純粹”個性的描述,可以作爲西南聯大師生精神的一個提煉,放在影片結尾。“有人問我是對鄧稼先情有獨鍾嗎?我說不是,因爲首先鄧稼先是最適合代表聯大學子的人物,而且這段話雖然在講鄧稼先,但其實也是聯大學子們的共同形象。”鄧稼先在西南聯大是什麼樣的狀態、他的性格和他後來成爲“兩彈”元勳之間有什麼深刻的聯繫,也能在《九零後》中找到一些新答案。
創作該片的過程中,徐蓓得到巫寧坤、劉緣子、羅振詵三位聯大校友去世的消息,這更讓她覺得影片創作的意義重大,因爲作品能夠記錄和留存。
許淵衝依然熬夜從事翻譯
在《西南聯大》採訪素材的基礎上,《九零後》再次採訪了翻譯家許淵沖和楊苡。
“第一次採訪許淵衝是2017年,第二次是2019年,他在極高的年齡上又長了兩歲(從96歲到98歲),臉型從有一些棱角變成嬰兒式的圓臉。”徐蓓笑言,“許老除了長相,其他的幾乎沒怎麼變。以前怎樣做翻譯,現在還是怎樣做,他喜歡晚上工作,經常凌晨三四點鐘睡覺。”在她的眼裡,許淵衝性格率真,聊到開心處,還會講他在聯大時喜歡過的女同學,“有時也不耐煩,覺得我們問的問題沒說到重點,他的翻譯纔是重中之重。”
翻譯家楊苡則讓徐蓓看到年長女性的獨立與理性。“她現在對事情依然保持着尖銳的看法,是特別有智慧的女性形象。”
影片新增採訪的聯大校友包括:中文系學生、《讓子彈飛》原著作者馬識途,歷史系學生、國家物價局原副局長鬍邦定,物理系學生、中國工程院院士葉銘漢,當年湘黔滇步行團唯一健在者、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吳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