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寫詩,是爲了金門的和平」
作爲鄭成功的第11世孫,詩人鄭愁予對於金門始終懷有一份深厚的感情。「我到60知天命的時候,才終於明白自己一生寫詩,爲的是金門的和平。」他認爲,金門可能是中華民族由陸地跨向海洋最早的海島之一,加上金門有文官也有武將,多次替臺灣抵禦外族,應該爲他們建一個「癸卯民族海戰記念館」,大書特書這段偉大的護國史蹟。
在成功之母講座中,鄭愁予向學子們細數金門歷史。他表示,金門島繼承了整個閩南地區的文化特徵,「在安土重遷的漢文化中,母親們卻向孩子說:『出海去吧!』這形成了閩南地區獨有的討海文化。」當閩南地區從母性的農耕文化轉爲男性的重商文化,做爲海島的金門,便在其中成爲航運中繼站和集散地。
有趣的是,金門在這波轉變中,一方面保留母性文化中「讀書求仕進」的傳統,一方面也產生「出海僑居創業」的風氣。鄭愁予說:「金門是這樣:居民大約有五到七萬人,但移居在外的金門人,卻有八十萬人!」
然而金門的戰亂也隨之而來,除了明代曾抵禦倭寇,也成爲鄭芝龍突破政府海上封鎖的基地,後來又成爲抗清據點,也讓明鄭軍順利抵禦荷蘭的進犯,守住臺灣。「金門這場大戰,應該要建碑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