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近3億人高血壓,中青年患病率上升 慢病管理挑戰巨大

8月11日,《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24年修訂版)》 (下稱“新版指南”)正式發佈,這也是時隔六年後的首次更新。新版指南顯示,我國人羣高血壓患病率持續增高,近年來中青年人羣及農村地區高血壓患病率上升趨勢更明顯。

新版指南指出,中青年人羣高血壓的知曉率、治療率和控制率(“三率”)都較低。高鈉、低鉀膳食,超重和肥胖,吸菸,過量飲酒,心理社會因素等是我國人羣重要的高血壓危險因素。

高血壓與心血管風險關聯密切。腦卒中是目前我國高血壓人羣最主要的併發症,冠心病事件也有明顯上升。高血壓導致的其他併發症包括心房顫動、心力衰竭、終末期腎病(ESRD)、癡呆等。

在8月9日開幕的第十七屆健康產業(國際)生態大會(“西普會”)的一場“全國防控重大慢病創新融合試點項目”發佈上,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孫寧玲教授分享了高血壓等心血管疾病管理的挑戰。她表示,目前從全球來看,疾病佈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阿爾茨海默病近年來在全球的發病率都在急劇上升,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沒有管理好。

新版指南對高血壓的定義沒有改變,也就是在未使用降壓藥的情況下,診室血壓≥140/90mmHg;或家庭血壓≥135/85mmHg;或24h動態血壓≥130/80mmHg,白天血壓≥135/85mmHg,夜間血壓≥120/70mmHg。

不過,新版指南提高了高血壓治療的目標,對於65-79歲老年人推薦診室血壓目標<14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30/80 mmHg;80歲及以上高齡老年人降壓目標<150/90 mmHg,如能耐受,可降至<140/90 mmHg。這較2018年版指南的推薦更加積極。

“在中國,高血壓患者‘三率’都更低。由於高血壓的症狀不明顯,患者往往容易自行減藥或停藥,醫院也難以對每一個接診的患者進行血壓監測和隨訪,導致後續難以根據患者的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方案。”孫寧玲說道。

她援引數據稱,在我國,高血壓的患病率達到27.5%,患者數量多達近3億,而血脂紊亂患者羣體更是高達近4億,但是很多患者並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脂,因爲高血脂通常沒有症狀。“高血壓和高血脂一旦並存,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將極大地增加,與冠心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孫寧玲表示。

伴隨着技術的發展,血壓的管理和控制是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做到的。上海交通大學附屬瑞金醫院王繼光教授在新版指南發佈會上表示,隨着家庭血壓儀和可穿戴血壓設備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血壓測量環境的限制,顯著增加了血壓測量的次數。

受到場地、人力等資源和條件的限制,目前醫院場景並不能完全滿足慢病患者全病程的長期管理需求。同時,隨着近年來分級診療持續推進、允許慢病長處方外流等一系列政策的陸續出臺,醫藥零售行業的集中度和規範性也在快速提高。

中華醫學會健康管理學分會全國常委兼秘書長、全國防控重大慢病創新融合試點項目秘書長王佔山教授表示:“在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的現實情況下,慢性疾病負擔的沉重性、患者羣體的廣泛性、共病情況的複雜性以及長期規範管理的缺乏,都使得慢性病防控依舊面臨嚴峻挑戰。面對慢病管理巨大社會需求,需要構建一個緊密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聯合體系。”

孫寧玲分析稱,要完善慢病管理,院內分級診療很重要,儘早發現、儘早治療可以減輕醫療負擔;此外,院外管理系統可以極大提升提高慢病的綜合管理水平,關鍵在於如何建立院內院外協同的系統,藥師並不僅僅是發藥的人,而是要參與整個治療過程。因此,醫院的醫生應該有責任來培訓藥師,而藥房的藥師也有責任來更好地培訓藥店的服務人員。

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心內科主任醫師張毅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我國是慢病大國,近年來,高血壓等慢病管理的理念更加突出,政府-社區-個人管理正在構建起一個閉環。而且藉助互聯網等新技術手段,創新的慢病管理模式也在不斷賦能,有利於降低醫療成本和疾病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