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青年、包容 馬習創造契機

「馬習二會」十日在北京舉行,會面的規格之高,也讓許多長住在大陸的臺灣人和大陸人民都感到驚訝。尤其是在過去八年,大陸人民普遍認爲,民進黨結合外部勢力的「醜中」、「仇中」策略,切斷了兩岸的正常溝通管道,進而增加了兩邊老百姓的互不信任感,導致在大陸內部出現了更強烈的「武統、促統」的聲音。但是「馬習二會」清楚的表達了習近平和大陸的主流民意,那就是大陸方面理解大多數的臺灣人民還是希望兩岸能多交流,和平共處。習的柔軟身段和感性用詞,也象徵着大陸對兩岸問題的新做法、新載體和新態度。

而這個新的做法是文化,新的載體是青年,新的態度是包容。

馬前總統此次大陸之行,大陸社交媒體天天都有馬先生的日程活動集錦,而且筆者注意到評論區的好評佔較大的比例,最主要的原因是馬前總統處處真誠的流露出他對中華文化和民族的情懷和認同,這讓大陸百姓找到了共鳴和兩岸重啓溝通、交流的最大公約數:文化。筆者認識許多去過臺灣的大陸朋友,在他們的認知和體驗當中,一致認爲保留中華文化併發揚最好的地方是在臺灣。同時,大陸同胞在臺灣看到了文化的另一種力量—文化不光是故宮和兵馬俑,可以是將優秀的價值觀和行爲融入到每一個人的生活當中,促成一個有禮貌、博愛的和諧社會。臺灣成功的將中華文明和其他文化融合到生活當中,是大陸目前缺乏但非常向往的。在重新開啓兩岸交流時,文化是最簡單、快速,但影響力最深遠的互動內容。

這次「馬習二會」還有另一個特色,同行的廿多位臺灣年輕人有機會近距離接觸大陸領導層,而習近平也有機會直接聽到臺灣年輕人的聲音。馬、習都說,年輕人是民族的未來和希望,這間接表明兩岸融合的時間軸拉長了,並應讓年輕人加入成爲解決兩岸紛爭的創意載體。

其實兩岸青年都面臨相同挑戰:工作難找、薪資停滯、買房困難、高齡社會等;但也有共同的喜好:翻翻小紅書看最近的穿搭、看網劇脫口秀追星、利用新科技做創新,同時更願意爲弱勢發聲。如果多交流互動合作,或許帶有善意和創意的碰撞,會發展出意想不到的解決方案和效果。

習近平此次身段柔軟、用詞感性,而在接下來新的交流框架下,大陸可能會用一種新的態度來重新建立兩岸之間的互信,而「包容」應該是雙邊該秉持的新態度。如果兩岸都認同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自家人會更包容自家人。馬前總統發言中提到了中華民國,清楚闡述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精神,並直接提出尊重臺灣人民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大陸方面並沒有迴避或者不悅,這都體現了在一家人的原則下,大陸當局可以包容不同的聲音,臺灣也應以相同的態度迴應。

在充滿動盪和不確定的二○二四年,「馬習二會」給了海峽兩岸一個緩解緊張局勢的機會,同時更創造了一個新的契機,那就是:中華文化是兩岸的最大公約數、青年是拉長兩岸融合的時間軸、包容是未來兩岸互動的態度準則。未來臺灣不管誰主政,兩岸勢必會碰到更深層次的問題,到時候要如何解決這些難題,或許就需要靠今天「馬習二會」所達成的共識做爲互信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