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光中棒球那一面 從許基宏炸裂外野席談起
▲中信兄弟許基宏在洲際球場外野座椅簽名。(圖/記者陳立勳攝)
中華職棒中信兄弟隊的名將許基宏可說是話題人物,漏踩本壘板所造成的意外,因爲稀少性而顯特殊;之後他又因爲一支打破外野看臺座椅的全壘打再次成爲媒體焦點。這次和上回不同,他留下了遺物,是一個被打爆的看臺座椅;令人欣慰是這座椅沒有報銷而是留存,還在上面簽了名也請媒體拍照,留下成爲後世傳頌的文化資產想像。
爲什麼把許基宏的椅子和文化資產想在一起?一般人總會認爲文化資產都是又舊又老的東西,不要弄臭了許基宏!話雖如此,且讓我們好好想,文化資產它代表的意義是什麼?事實上每年各國都在爭取國內的遺址園區成爲世界遺產,因爲那等同創造大量觀光人潮的保證,是一種認證。
▲吳明捷在1931年甲子園球場對神奈川高校所用的球申請登錄爲一般古物(圖/陸銘澤提供)
國際文化觀光憲章提及:物質的精神資源,現代生活重要的角色應建立保存計劃,方便社區居民及旅客去理解和領略遺產的重要性,有形品質、無形的文化表現。
許基宏的那張破損的座椅既然引起了媒體及民衆的注意,自當成爲呈現當代人民生活的象徵,而其後許母願花錢賠償,場方卻願意將其留存的舉動,一連串的發展形塑了我們對棒球一種態度,裡面就深深包含的我們對棒球的無形精神。
所以我認爲許基宏的那張椅子竟然被保存了,就有資格成爲臺灣的文化資產,往往這些所謂又老又臭的東西對一個國家及地區來說都帶來不凡的意義,是在地精神的象徵,是讓國外人士更認識我們,也是形塑我們共同意識的寶藏。
可惜的是,臺灣有許多比許基宏這張椅子更有價值的物件都消失了,很多現象告訴我們,臺灣的棒球像是一場場表演或是煙火秀,它始終在我們的文化資產名錄消失,例如日治時期孕育臺灣棒球發展的球場遺址、關鍵戰役的紀念球具、紀錄紙及文獻等。
所幸在2014年搭KANO電影風潮,當時遠雄的臺灣棒球博物館和嘉義市政府及嘉義大學合作讓吳明捷在1931年甲子園球場對神奈川高校所用的球及相關獎盃申請登錄爲一般古物,是首批成爲文化資產的棒球文物,從此這些文物受到國家法律規範及保護,留下了一個開始。
▲臺灣棒球名人堂特展。(圖/記者古依晴攝)
會有這樣的現象,我想在於運動於臺灣還停留在競技層面,它呈現的是一種經濟效益,就是單純的看比賽所帶來的產值,例如觀衆人數和票房收入。一直有人問臺灣職棒爲什麼不如美日?除了賽事精彩度外,我想到我們文化部常提的「文化公民權」。它的論點是說人民的權利因國家環境及人民素質日漸成熟提升,會從要求有投票權利的政治權,一步步提升至讓生活舒適溫飽的經濟權;當一切成熟時便會要求精神價值的提升,那就是文化權。
所以要提升臺灣的棒球發展,也許是該到文化層面的時候了,看看美日職棒轉播不斷穿插歷史畫面、各式的紀念賽和球場設施濃濃的故事味,很難不被它吸引。臺灣可以嗎?我想是肯定的,而我們要如何做這事?
可以從許基宏那張椅子開始,請球場設置保護專區,每週定期檢視它的損害狀況,必要時在上方加蓋屋頂保護,基於真實性原則千萬不要再上方塗抹任何的藥劑,教育民衆不要觸摸,如果有文化觀光的頭腦,可以出版它的專刊,裡面介紹這張椅子的出產年份和材質,也介紹許基宏這支全壘打的飛行路徑,還有後續發生事件描述,最好這顆球一併在有良好的保護措施下展示於現場。當然這樣還沒結束,等到也許二十年後,它會從較濃的觀光意象向文化資產轉型,厚度增加,魅力無窮!若那天許基宏上了美國大聯盟,那可真的是大大賺到!
▲KANO電影引起對棒球文物重視。(圖/電影公司提供)
►►►接收更多精彩賽事,歡迎加入《ETtoday運動雲》粉絲團
接收更多精彩賽事,歡迎加入《ET好棒棒》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