慰安婦所經歷的屈辱、感情 哪是我們可以輕易帶過的

紀錄片蘆葦之歌》講述當年臺灣慰安婦故事。(圖/絕色國際提供)

作者黃世宜語文教師

最近忙着準備學期課程,有感而發。

這一陣子反課綱事件,討論慰安婦是否爲自願。坦白說,就語文教育觀點來看,這一個討論,事實上根本沒有任何教學意義,也顯見臺灣文史教學,實際上並沒有走向獨立思考專業設計

►►►思想可以無限大--歡迎加入「88論壇粉絲團

瑞士的語文考題,絕對不會出現這樣的是非題或選擇題,我們的社會,卻陷入二選一是非選擇的漩渦之中,甚至還硬生生給討論者畫上黨派等號。但其實,一個受過訓練、懂得專業設計教學課程的老師,是會這樣準備課程的:

主題:慰安婦

設計問題:(一)什麼是慰安婦?(二)請蒐集一篇關於慰安婦的史料,並限定二十分鐘的時間口頭報告。口頭報告需具備:該史料的大意介紹(五分鐘)分析(五分鐘)結論(五分鐘)開放問答(五分鐘)(三)慰安婦的議題,最近在臺灣引起熱烈的關注,有許多不同的爭議。請問這一些不同的觀點有哪些?爲什麼?

而課綱只會告訴教師,我們必須要在這一學期上二次世界大戰亞洲情勢。如此而已,根本不會告訴我們教師一定要教慰安婦,更不會告訴我們慰安婦到底是半自願還是被強迫。因爲上課的主題,是老師自己必須要主動去準備的,是老師自己主動要去設計的,是老師必須主動引導學生去思考的。而答案,慰安婦到底是自願還是強迫,是要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去體會的。

真的,我常常覺得,整個臺灣,就像一個黨國學堂

補記:其實像這樣的問題設計,一定會出現學生有不同的角度分析與報告呈現,作爲一個教育者,就不能用自己的黨派觀點去打分數。我們打分數,不是看這一個學生的觀點是否跟我一樣,而是看這一個學生對事物的分析與整合思考能力

像「慰安婦是自願還是強迫」這種是非選擇題,會演變出一種情況,就是當兩邊中的某一邊,爲了要強化某一個標準答案,社會就把精力花在考證上:哇我找到歷史上某一個慰安婦說他是被強迫的,哇我又找到另一個慰安婦說他是自願的,然後吵來吵去,追來打去。

但其實都忽略了,真實世界其實是複雜多面的。尤其,一個女人在那樣慘酷的時世,她所經歷的屈辱與感情,哪裡是我們一筆一口可以輕易帶過的呢。

文史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我們體會人之所以爲人的價值,那些年發生過的故事,曾經有過的情感...那麼,爲什麼不讓學生自己從摸索史料、追尋真理與知識的過程中,自己體驗獲得成長呢?

●作者黃世宜,高雄師範大學英語系學士,瑞士日內瓦大學比較文學碩士,目前在瑞士弗利堡大學多語語言教學研究所攻讀,並在瑞士高中華語,推動瑞士中學中文教學。專長文化觀察,寫作,語言教學。本文已獲本人授權同意。以上言論代表本報立場。ET論壇歡迎更多聲音與討論,來稿請寄editor88@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