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媽媽求生好難 知名女醫治療無數不孕患者 沒想到自己也遇上
在工作表現亮眼的職場達人,連專門治療不孕的不孕症醫師,都曾陷入不孕的煎熬中……(圖/遠見提供)
探討不孕現象的臺劇《未來媽媽》受好評,凸顯在臺灣,「生育困擾」早已不是少數人的痛苦。在工作表現亮眼的職場達人,連專門治療不孕的不孕症醫師,都曾陷入不孕的煎熬中……
孕育生命,被許多人視爲上天賜給的最珍貴禮物。但有人無論再努力,依然盼不到驗孕棒上的兩條線。
根據統計,臺灣約有15%的夫妻受不孕症所苦,等於每7對夫妻就有1對有不孕困擾。生兒育女,對他們來說,儼然成爲一種奢侈的心願。
「爲什麼我就是生不出來?」「到底問題在哪裡?」「我該怎麼做,才能順利懷孕?」臺劇《未來媽媽》的第一幕,直白道出不孕症患者的心聲。
這部2020年11月底在三立電視臺與華視頻道播出的偶像劇,內容罕見地出現國內偶像劇少有的不孕症話題,播出後激起廣泛迴響。
劇情環繞着三位女性角色:一位不孕症諮詢師,經歷流產與不孕困擾;一位事業成就亮眼,卻因沒有對象而想凍卵的外商藥廠業務;還有四處求醫、接受人工生殖療程的豪門媳婦。
全劇2021年3月中完結,奪下影音平臺Netflix當年度第一季臺灣榜冠軍。《未來媽媽》之所以成功吸引觀衆眼球,在於真實點出現今世代對「婚不婚、生不生、孕不孕」的抉擇與焦慮。
「我自己就是高齡產婦!」《未來媽媽》編劇劉中薇透露,當初生完第一胎,患上產後憂鬱,她一度天天以淚洗面。卻在一場課堂後,因一位學員來向她分享自己剛流產的心情,頓時讓她思考,「爲什麼生得出來跟生不出來的女人,都那麼痛苦?」
這觸發她開始思考,結婚、生子、不孕、凍卵,甚至是對媽媽的定義、家的樣貌、婚姻的基礎等題材。經由細膩的田野調查,才讓劇中精準呈現許多人結婚生子、不孕患者的心聲。
人生如戲。現實生活中,身爲不孕症醫師的宜蘊生殖醫學中心院長陳菁徽,正如同戲中主角一樣,親身接受人工生殖治療,體會過不孕症之苦。
「先工作賺錢啊,生孩子喔?沒什麼好急的吧,想生的時候再生就好了!」陳菁徽坦言,過去的自己從未意識到,有一天,不孕困擾竟會離自己那麼近。
●治療無數不孕症患者,沒想到自己也遇上
陳菁徽分享,每人的身體狀況,本來就會隨時間不斷變動,因此,即使有過成功懷孕經驗,也不等於下一胎同樣會成功。
現爲三個孩子的媽,陳菁徽回想34歲生第一胎時,有豐富婦科知識的她,明白如何備孕,算準排卵期,不久便順利懷孕。到了第二胎,考量夫妻雙方工作忙碌,她改採人工受孕,同樣成功懷上。直到想再拚第三胎,情況就沒那麼順利了。
在嘗試生第三胎期間,陳菁徽儘管能順利受孕,卻歷經過三次流產。其中一次還導致胚胎髮育不完全的「葡萄胎」,差點危及母體生命安全,必須開刀。
「看過這麼多患者,葡萄胎臨牀上的機率這麼低了,卻偏偏讓我遇上……,」陳菁徽回憶,當時要進行手術前,她還對主治醫師說,願意先簽同意書,「萬一等等失血過多,可以直接幫我摘除子宮……。」
歷經過這一關,她對上門求診的人,更能感同身受,更清楚有時「想要孩子的渴望」,往往都在跟其他現實因素相互拉扯。
回想那時第一次知道自己流產,陳菁徽當然萬分痛苦,但當發生第二、第三次流產,「後來你彷彿覺得流產變成常態,中間有一段時間不太敢懷孕,甚至有點害怕懷孕,」這種矛盾、複雜的情緒,對她來說是莫大的煎熬。
幾次流產後,陳菁徽選擇先凍卵,打算休養一陣子後,調適好心情,再做下一次療程。生命很奇妙,不久後她反而自然受孕、懷上第三胎,最後順利生產。
她指出,現代人晚婚晚育,「談不孕,已不再是少數了,會來接受不孕治療的比例也在逐漸提升中,」來不孕門診求助、嘗試人工受孕和人工生殖、凍卵的人,已經比想像中還要多。像是自家中心就有兩位女醫師、一位護理長是透過試管寶寶產子,而胚胎技術長也凍過卵。
●職場拚命就有收穫;想孕卻難圓夢
臺北生殖醫學中心創辦人暨執行長曾啓瑞就透露,有病患已嘗試過17次人工生殖,至今還沒有放棄。
「我做過五次試管,最後沒有成功,決定不生了,」六年級生的徐佳馨,是知名的房仲達人,擔任住商不動產企劃研究室資深經理的她,常接受媒體訪問,總能精闢解讀房地產與分析房市現況。這回也是她首度吐露,過往的不孕經歷。
徐佳馨28歲左右就結婚,婚後忙於事業,夫妻沒有特別做生育規劃。結婚超過10年還沒生。直到她38歲,才下定決定要做試管。
自知已屆高齡,爲了順利懷孕,她中醫、西醫都看過,積極調養身體,四處求診,就是盼能好「孕」降臨。徐佳馨直言,自己算是很幸運,因爲工作廣結善緣,讓她認識很多醫療圈的朋友,「大家提供我很多正確資訊和資源,讓我少走很多冤枉路。」
儘管徐佳馨和先生兩人職場際遇都算不錯,但幾次試管療程下來,70、80萬的開銷,對雙薪家庭仍是一筆不小的負擔。
徐佳馨回憶,有次在醫院和護理人員聊起,對方還誠懇地建議,若是過三次試管還沒成功,就不要再做了,「因爲她當護理師,看過太多人幾乎散盡積蓄,最後把身體都搞壞了,還是沒有結果,」一番話點醒了徐佳馨。
●生命強求不得,人生「都更」心更寬
幾次的試管經驗,療程中的徐佳馨透露,「最難熬的就是又得知『啊,這個月又失敗了』的那一刻……」後來她爲自己設了停損點,到40歲前還沒成功,就放棄吧!
「因爲我想通了,最壞的狀況不是沒有小孩,而是因爲高齡產婦風險愈大,容易生出有健康問題的寶寶,」她坦言,不希望自己好不容易生下來的寶貝,卻沒能給他健康的人生。
給了自己兩年時間,做了五次試管,最後還是沒能迎到好「孕」。徐佳馨和先生選擇不再執着。
「老公很想要小孩,但他還是比較在乎我的身體狀況,」徐佳馨很欣慰,回想那段接受療程的日子,因爲吃藥、打針,身體賀爾蒙變化,讓她體重上升到70多公斤,還容易偏頭痛、盜汗,先生都在一旁默默支持她。
決定不生孩子後,她開始運動,身體狀態反倒愈來愈好,衝刺事業也更有餘裕,還能寫書、四處演講。「老公根本像是換了個太太,」她開玩笑地說,自己整個人就像是經過都市更新一樣,心境已截然不同。
她不禁想起,朋友的姑姑20多年前就做過試管,多年都沒成功,後來得癌症辭世。人生的無常,讓她體悟,「不該是你的,就不要硬要;否則就算得到,也可能不是最好的。」
其實,對徐佳馨而言,不孕,最大的壓力不是生不出來,而是旁人歧視與不尊重的舉止。
就曾有親戚對她說:「沒有小孩,以後財產要給誰?」甚至大言不慚地講:「乾脆讓老公去找別人生吧!」意有所指地責怪她不能生,彷彿這是不可饒恕的罪,讓徐佳馨覺得不可思議。
若不是親身經歷這些,她很難想像,原來社會仍存有許多不友善,「我向來不軟弱,她們都這樣對我講話,實在無法想像其他女生受到這種言語暴力時,會有多受傷?」徐佳馨堅定地說,任何人想要孩子的嚮往與盼望,都不該成爲被外人攻擊與利用的標靶。
面對有生育困擾、受不孕治療煎熬的人,徐佳馨以自身體悟建議,「別在意那些閒言閒語,要懂得拒絕旁人的多管閒事,那些人根本不是真正關心你!」
她對女性喊話,「無法生育不是你的錯,」若是真的沒有孩子,也沒空自怨自哀,及早做好理財及老後退休生活規劃,沒有子女的人生,也有另一番風景。
「催生」已是全體共識,政府、企業都在喊要打造友善生育環境。徐佳馨不解的是,既然政府口口聲聲說要大家多多增產,但去做人工受孕和試管嬰兒等不孕症療程,這些醫療花費竟然都不能抵扣稅額,「這很不合理!」她直呼。
此外,企業內部制度是否真的夠友善?也需要重新思考。
像是接受療程期間,徐佳馨偶爾需要請假去就診,由於她在公司年資算久,工作性質也好調度,排假不太困難。但她就聽過有朋友高齡懷孕,爲了安胎靜養,必須躺一、兩個月,「想想看,有多少公司可以讓員工請假一、兩個月,而且不會被關切或刁難?」
醫院人力也備受考驗。她曾中午到醫院掛號,結果直到晚上8、9點才進到診間,「要看你的醫生和護士,自己都奄奄一息了,」她形容。這也顯示,不孕求診的人數儼然已相當可觀。
隨着晚婚晚育已呈現實,這些處在「不孕焦慮」的人生故事,都可能正在你我身邊真實上演,誰能對他們伸出援手呢?
本文作者:林珮萱
(本文摘自《遠見雜誌6月號420期》)
《遠見雜誌6月號4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