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兩次推遲發射?揭秘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推遲發射始末

新華社海南文昌5月29日電題:爲何兩次推遲發射?揭秘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推遲發射始末

新華社記者張泉、胡�礎⒗柙�

5月29日,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點亮文昌發射場夜空,經過9天的等待,成功將天舟二號貨運飛船送入太空。此次,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究竟爲何兩次推遲發射?研製團隊又經歷了怎樣的蟄伏和攻堅

一個異常的參數

5月19日下午1時許,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進入負12小時發射流程煤油加註、液氧加註,發射依規程按部就班有序進行,音響裡一句句“正常”不時傳來,每一名試驗隊員各司其職,忙而不亂。

當晚9時40分許,距離發射不到3個小時,發射指控大廳中的數據信息顯示:“一個壓力值參數異常!”陡然間,發射大廳現場陷入一片寂靜。

偌大的火箭,龐大的系統,漏點在哪?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動力系統指揮邵業濤說:“我們的低溫火箭又將經歷一場嚴酷的考驗。”

爲此,試驗隊員開始了連續80多個小時的煎熬。

絕不帶一絲隱患上天

哪個部段出了問題閥門的問題還是零部件的問題?彼時,火箭箭體已完成加註,尾艙內一直處於熱氮氣吹除狀態,這意味着試驗隊員必須要戴呼吸面罩進艙

兩名總裝人員換好服裝、戴好面罩,從50釐米見方艙門鑽進箭體。艙內一片漆黑,氣體吹除的聲音震耳欲聾,密閉空間的憋悶、零下183攝氏度的低溫,一切都無暇顧及,他們攀爬在箭體結構件上,仔細地摸索着檢漏點。

“找到了!”兩次覈查後,問題暴露,但很快後方傳來消息,這並不是元兇。5月19日晚11時50分許,距離發射預定時間還有不到2小時,各方一致決定:“推遲發射。”

失落佔據了試驗隊員的心情,大家感到“心涼了半截”,然而,大家更明白:這是經過慎重研究的結果,絕不能讓火箭帶一絲隱患上天。

5月20日,試驗隊員先後分4撥再次進艙排故,找到了新問題,並經過系列措施扭轉局面。然而,負8小時液氧推進劑補加之後,異常再次出現,發射再度終止。

冰火兩重天的堅守

距離下一個發射窗口還有9天,火箭燃料兩加兩泄,高溫高溼高鹽霧中,一枚低溫火箭要經歷怎樣的考驗?

對每名試驗隊員來說,第一次終止,難免有失落,第二次終止,則是沉重的打擊。發射終止後,型號隊伍火速調整狀態,開始爲期4天的歸零工作

爲了進一步摸排故障,試驗隊員仍要一批批進艙。艙內低溫、憋悶,一名試驗隊員剛出艙便吐了一地,然而沒有人因此退縮。

艙外,箭體上的水嘩嘩往下流。長征七號是名副其實的“冰箭”,火箭第一次推遲發射後,試驗隊員發現,箭體出現結冰現象。

“火箭在大量的低溫燃料加註後暴露這麼長的時間,這在中國航天史上是第一次。”試驗隊員趙鴻飛說。

五月的海南,室外溫度36攝氏度,溼度達90%以上。在火箭艙體中,則是零下183攝氏度的低溫。巨大的溫差考驗着長征七號,也考驗着每一名試驗隊員。

箭體上,氧箱前短殼上,冰塊一個接一個形成,大的足足有三四十釐米長。隊員們用工具小心翼翼地鑿冰,還有人專門拿着兜子接冰,生怕傷到火箭。

針對海南的溼熱環境,長征七號需要做好嚴格的防水工作。負12小時正常流程下,總裝人員會按照時序拆除可能影響飛行或者分離動作的防水。歷經兩次發射終止,拆防水、補防水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汗水最終換回成功

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能否成功發射,關係着中國空間站“天地運輸走廊”能否順利搭建,更關係着後續載人航天計劃能否順利實施,試驗隊員的壓力可想而知。

針對發射場傳回的數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總體設計部後方保障人員馬上追溯事件鏈,對現有的所有異常參數合併同類項,並提取8個不同方面的問題單獨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復現試驗。

分析人員、試驗人員都憋着一股勁,一定要儘快完成問題定位。同時,大家更深刻認識到,航天工程是複雜的系統工程,絕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真正的奮鬥者,經得起考驗和磨鍊。放下心理包袱,全力以赴,最後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總指揮孟剛鼓勵着每一名試驗隊員。

5月25日,歸零工作接近尾聲發射塔架上,試驗隊員精心擦拭着火箭整流罩的“罩衣”和箭體。

26日,模擬發射演練;27日、28日,加註準備;29日,推進劑加註,晚8時55分,火箭成功發射!

歷時9天,長征七號遙三運載火箭終於走完了發射前的全部流程,打贏了這場逆風之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征七號運載火箭型號總師程堂明說:“這是中國空間站建造承上啓下的關鍵之戰,我們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成功。”

回首走過的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黨委書記李明華感慨道:“航天人天生具有打逆風球、走上坡路的能力,沒有什麼風雨波折能夠阻擋我們前進。”